首页 > 国内国际

望岳谈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齐鲁文化大有可为

2023-06-07 编辑: 刘悦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没有中断”“突出的连续性”,齐鲁大地有很多生动鲜活的例证。

      走进山东大学济南中心校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红字校训刻在石头上,格外醒目。“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荀子和孟子。“学无止境”,最早见于荀子名篇《劝学》,是文中“学不可以已”的化用;“气有浩然”,则出自孟子名篇《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黄海之滨的青岛大学校训是“明德,博学,守正,出奇”,其中的“明德,博学”,出自《礼记》,“守正,出奇”最早出自2500年前孙子所写的《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文化在这里交织,春秋时期的鲁国曲阜是孔子故里,邹国有亚圣孟子,形成著名的邹鲁之乡;齐国临淄是齐文化荟萃之地,齐文化思想代表人物姜尚、孙武、管子、晏子等在这里生活,而且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也先后来到齐国,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发展;此外,鲁国也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故里,墨家的兼爱和非攻体现了中国文化超越血缘和爱好和平的境界,其尚同思想也与大同观念有关。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山东可发挥“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可发挥更大作用。齐鲁文化传统道德观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可溯源至《管子·枢言》中有“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民无信不立”等,意味着“诚信”;“友善”可溯源至孔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意味着“友善”;“富强”可溯源至孔子“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等,意味着“富强”;“和谐”可溯源至孔子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表述可追溯到齐文化,《管子》:“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春秋末期的晏婴进一步提出了“以民为本”思想,《晏子春秋》载,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而且晏婴多次强调“以民为本”“先民而后身”。

      “廉政”是现代社会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廉政”文化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晏子春秋》:齐景公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意思是廉政应该像水一样清白,他说:“廉者,政之本也。”

      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管子》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主张,曰: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强调法治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管子·形势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法者,将用民能者也”“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

      墨子的“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节葬”等节俭思想,如今在山东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3月,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乡村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从2022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乡村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内容包括:明确反对高价彩礼、高额随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婚闹恶俗,倡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婚宴标准,控制婚车数量,推广光盘行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生前尽孝,丧事提倡节俭绿色,文明礼葬。通知下发后,广受人民群众欢迎。2022年9月,菏泽市单县为20对“零彩礼、低彩礼”新人举办中式传统集体婚礼,县委书记做证婚人,宣读证婚词;今年5月,淄博市沂源县为7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婚礼贯穿“简约不失喜庆,新风演绎时尚,细节彰显个性”的原则。

      放眼未来,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力量。

      齐鲁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创新特质,“温故而知新”是学习方法,也是干事的方法论。孔子终其一生学思并上下探索着历史运动发展方向,并以此规定个人的努力奋斗方向。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他详考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又进行了损益,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又加以损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后一代总要对前一代的文化遗产加以吸收、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这是孔子开放的历史发展观。

      儒家有不断创新超越的精神。荀子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习中有创造,学习中有超越,在文明互鉴中“比翼齐飞”。齐文化富含创新基因。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曾长期研究齐鲁文化,他认为齐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富强,可以归结为三个时期的制度创新。西周时期,姜太公开创了“尊贤尚功”的用人传统,打破血源为纽带、以等级为特点的宗法制度这一制度。春秋时期,齐国善用管仲进行改革,他“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四民分居定业”,“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使关税几而不征”,为来齐之“商贾立客舍”,“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等等,极大地促进了齐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国田齐时期继续创新。战国时候发生了田齐代姜,田齐顺应社会发展,改革创新。在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中,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致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不断因时因地创新,对现代文明建设有启发。

      齐鲁文化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即“和”的精神。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宝贵资源。齐鲁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和”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也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第二个层次,“和”用于治国。众人周知的“和为贵”,出于《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第三个层次,“和”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和”的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憧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两个结合”,推出更多“两创”标志性成果,山东可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