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以生命的名义——写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2023-08-17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8月19日,卫生健康工作者再次迎来属于他们的节日——第六个中国医师节。
  一袭白衣背后,藏着每一位医务人员对于保障患者健康的责任与坚持。在诊室,在病房,在手术台,在每一处需要救死扶伤的地方,始终有他们认真而忙碌的身影。
  一年又一年,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用“无疆大爱”守护着民众的健康。


  臻“一技”而济患者

  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每一台手术都像是在悬崖上走钢丝。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寂静的手术室中,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凯一点点移动手术刀,凝神敛气地在细如发丝的神经与血管中间,寻找每一线可能的生机。
  臻“一技”而济患者,贯穿王凯从医以来的工作时间。


  神经外科团队每天面对的都是人体中最脆弱的部分——颅脑,这里血管众多、神经密布,每个部位都与人体某个器官紧密联系。因而,他们的手术就像在刀尖上行走,每一个动作都关系病人的生死存亡。
  “要当一个好医生,唯有坚持。”——数十年持之以恒,王凯成功完成了烟威地区首例脑动脉硬化、脑缺血搭桥手术,率先在全市完成脑动脉硬化闭塞低流量搭桥、脑动脉瘤孤立搭桥血运重建、颈动脉复合手术、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夹闭手术、4根枕神经减压功能手术,为众多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不少人问王凯,能闯别人闯不进去的“禁区”,靠的是什么?
  “没有创新的‘敢’劲儿,怎么能治病救人?”王凯说,“只有持续精益求精,疾病预防治疗、医学科技发展才会不断攀登新高峰。”
  在生命的奇迹背后,是“王凯”们攀登创新之巅,竖起仁医德行的精神丰碑: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四肢创伤科(五)主任孙晋客主持研究、引进新技术5项,包括跗骨窦扩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等,形成持续性技术改进,“中医要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科学求证,方能传遍天下。”孙晋客仍不满足;
  威海市立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晓东积极推动食道超声在心血管手术以及疑难危重患者围术期麻醉评估中的应用,为心血管患者以及疑难危重患者围术期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威海市立医院脊柱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聪带领科室完成了退变性脊柱侧弯截骨矫形术及颈后路Key-hole等手术,填补了医院多项技术空白;
  威海市中医院针灸八科副主任医师宋国政成立中医全科医学科和中西结合疼痛门诊,作为医院的重点发展科室,他带领医护人员开展中西医双思维查房模式,让基层的医护人员收益匪浅。

  献大爱甘于奉献

  56年来,一个小药箱,一个人,坚守在0.3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这几个数字,勾勒出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孙德连走过的人生轨迹。
  鸡鸣岛四面环海,景色优美,但面临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等问题。


  15岁时,卫生训练班结业,孙德连开启了艰难曲折的村医生涯。山路崎岖,天气恶劣,再远再苦,孙德连都要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中,只因一句“乡亲们需要我”。
  56年,他行医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仅收取药费,对那些贫困家庭,他还垫付药费。时间久了,到底垫付了多少,他也记不清了。但孙德连不后悔:“钱是没挣下,但岛上的乡亲不再为生病发愁了。值!”
  孙德连等一批基层医务人员默默践行着医者誓言,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与生命。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终生无悔?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环翠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梁永江说,医生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无价,所以德是最好的衡量。
  时刻准备,随时待命,成为梁永江的生活常态。从医26年来,梁永江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无论天气怎样他都随叫随到。自从成为1700多名城镇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后,他和同事共创建居民档案39000余份,电子档案建档率80%,档案动态管理18650份;更新档案26000余份,更新率66.6%。
  家庭医生的工作繁杂而琐碎,疫情期间近2年时间,梁永江没有回过一次家,走不开,放不下,挂掉家人的视频电话,他红着眼圈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别无选择,只有坚守!”

  施仁心以渡危困

  8月12日12:30,本已是下班时间,乳山市人民医院B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崔亚换下工作服后,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想做B超检查,老人身体虚弱、走路蹒跚。崔亚没有迟疑,重新换上工作服,给老人做了检查。



  “只要你们需要,不管多晚我都给你们做。”这是崔亚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
  穿上白大褂、手术服,这些平凡的“英雄”便化身不知疲倦的超人,不负使命,救死扶伤。

  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高伟的手机微信中,每天都会收到同一名患者的问候信息。这名患者曾农药中毒,为挽救这个脆弱的生命,高伟几乎寸步不离地在床边守护,亲自用药、随时观察,持续50个小时没合眼,一步一步地将这名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当年度,高伟被评为山东好人。但他觉得,自己最荣耀的时刻,是痊愈出院的患者抱着他说,“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心系患者,甘于奉献。平凡的“英雄”,像一束光,用自己不变的初心和不灭的梦想,温暖着这个世界。
  开的处方价格廉、药味少、疗效好,从不拒绝患者加号要求……文登区人民医院呼吸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吕院华这样教导年轻医生:“医乃仁术,做医生不能冷冰冰。”
  有些康复,是在身体;有些治愈,更在心灵。威海市胸科医院主治医师(医疗组长)李金娥面对的传染病患者,大多伴随心理疾病。
  “让患者都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李金娥始终与他们近距离接触,靠着精湛医术及暖心开解,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患者吴女士这样评价她:“多大的事儿,到李大夫这儿都能解决!”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和李金娥一样的医者,他们一起从医病救人到同舟共济,用生命之托搭建起信任之桥,为患者祛除疾痛、带来新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文 通讯员 蒋锐)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