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花开威海石榴红 | 威海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亮点展示

2023-09-25 编辑: 宋倩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威海立足城市优势,打造亮点品牌,推进全市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打造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威海样板”。

      在这座幸福的城市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诞生了许多团结互助的有爱场景,上演了万千感人至深的温暖故事。

      一碗面温暖一座城

      2200余名环卫工人免费享受爱心拉面

      2016年,我市25家清真拉面馆自愿发起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爱心拉面”公益活动。7年来,已有184家拉面馆主动加入,共奉献爱心拉面13万余碗,受益环卫工人2200多人。

      青海、甘肃等地的拉面馆业主来到威海后,各级党委政府在尊重风俗习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予以多方帮助。拉面馆业主们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为此,他们积极回馈社会,力所能及地为建设精致城市、和谐社会作贡献。

      作为“爱心拉面”公益活动的发起人,2006年从老家青海省循化县来到威海的马志华,靠着借来的钱,开起了拉面馆。刚到威海时他举目无亲,但在相关部门和好心人的帮助下,营业执照、子女就近入学、租房等问题都很快得到解决,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当马志华看到环卫工人早出晚归,中午吃不上一口热饭,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请他们到店里免费吃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让他们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

      “让环卫工人免费吃拉面,这一想法在我心中酝酿了许久。他们是城市的奉献者,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城市的干净卫生。当环卫工人辛苦工作之后,能就近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力所能及的回报。”马志华说。

      2016年初,马志华开始将“爱心拉面”公益活动的想法付诸行动。没想到,很多同乡都非常支持,纷纷加入到为环卫工人献爱心的队伍中。

      2017年12月,全市“爱心拉面”活动启动,更多环卫工人了解到这项活动,同时更多的拉面馆业主也加入进来,涉及范围逐渐由中心城区延伸至各区市。市委统战部发起了“为爱点赞,奉献有我”活动,短时间内募捐了2万余碗“爱心拉面”,为这项活动贡献了统战力量。同时,在市慈善总会设立“爱心拉面基金”,定期走访慰问爱心拉面馆业主,为他们的慈心善举鼓劲加油。

      无论是大雪纷飞的冬日,还是酷暑难耐的夏日,环卫工人都能坐在舒适的拉面馆内用餐。

      拉面馆的爱心行动也感染了普通市民。不少人愿意就餐后再多买一碗“爱心拉面”,撕下一张“爱心贴”,张贴在拉面店的爱心墙上,有需要的人可以取下“爱心贴”,即可免费享用一碗面。

      为确保“爱心拉面”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市伊协与马志华等主要组织者反复商讨,共同制定了运行机制。

      如今,“爱心拉面”活动有了活动章程和承诺书,建立了长效机制。统一制作安装了“爱心拉面店”招牌,设立环卫工人专座,各清真拉面馆也更加卫生、整洁、清新,服务更加主动、周到、热情。时间长了,拉面馆业主与环卫工人成了朋友,拉面馆也成为环卫工人工作累了歇歇脚的“加油站”。

      “爱心拉面”活动团队还建立了联席会议、激励保障和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汇总活动开展情况,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对具体事宜及时调查研究、处置和反馈。

      在一些全市性的公益活动中,也经常见到爱心拉面馆业主们的身影,他们为现场人员提供就餐保障。在奉献爱心中,各族群众的心更近了,大家互相帮助,彼此尊重,共同建设和谐家园。

      如今,爱心拉面成为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闪亮品牌。拉面馆业主们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改善卫生条件、提升服务质量,成为文明经营的践行者。各族群众密切交往、不断融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贡献力量。

      瑞翔电子探索实施“三学六同”工作法——

      近百名新疆籍员工在威感受家的温暖

      自2018年以来,威海瑞翔电子装配有限公司主动响应国家对口援疆政策,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签订用工合同,吸纳近百名新疆籍员工就业,探索实施“三学六同”工作法,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莫萨·麦麦提是瑞翔电子车间的一名流水线工人,刚来公司时基本上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有一次,班长让他去裁线,他却说:“不干。”班长很纳闷,莫萨平时表现很好,今天是怎么了?经过带队老师的沟通,原来莫萨想表达的是这个工序他还“不会干”,不是“不干”。

      据了解,这些新疆籍员工年龄在19岁到25岁之间,大多是初中文化水平,汉语水平低。从2018年11月开始,瑞翔电子组织新疆籍员工开展“三学”行动,学爱国精神、学汉语文化、学制度规矩。

      每周一举行国旗宣誓活动;每周四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观看爱国影片;开办国语课堂,从最基础的拼音和日常用语开始学,有了语言基础后,再学习传统文化。除了带领他们集中学习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外,瑞翔电子还定期邀请民警进企业宣讲法律法规,引导员工自觉遵纪守法。

      得益于“三学”行动,如今,瑞翔电子的新疆籍员工基本都可以用汉语交流,甚至有不少人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在瑞翔电子车间门口,有一个“红蓝榜”,根据员工出勤、作业标准及进步速度等方面表现,每月评比一次。红榜展示的是优秀员工及最佳新人奖,蓝榜是生产出错较多的职工,是公司重点帮扶指导对象。在红榜上,经常能看到新疆小伙、小姑娘的面孔,艾科热木·吐尔洪江就是其中一位。

      2019年1月,艾科热木·吐尔洪江从新疆麦盖提县来到瑞翔电子工作。刚开始,他非常不适应,对工作流程不熟悉,常常完成不了既定任务,一个月下来,工资只有3000多元,与同事们相差不少,这让他非常受挫。

      在“红蓝榜”等激励措施下,艾科热木主动向班长、主任寻求帮助。经过大家多对一的技术指导,艾科热木迅速成长,很快月工资就达到5000元以上,由一名蓝榜员工晋升为红榜“常驻”员工。

      同时,瑞翔电子还提出了“六同”机制,即同工同酬、同吃同住、同心同德。工作中,将新疆籍员工融入各流水线、岗位中,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管理,用同样的机制进行激励,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食宿上,各族员工共同就餐,自由组合宿舍,宿舍内配备了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由保洁人员负责卫生工作,让员工感受家的温暖。

      不仅如此,在瑞翔电子每年举办的重要节日庆祝活动及纳凉晚会上,各族员工同台演出。组建足球队,鼓励各族员工在运动中培养团队意识;协调周边医院开通员工看病绿色通道,免费挂号、免费使用救护车;为每一位过生日的员工购买蛋糕集体庆祝,将浓浓亲情体现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点滴。

      近年来,合同到期后返厂工作的老员工比例较高,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员工把公司当成了温暖的家,各族员工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临港实验学校以“三全三铸”塑造“榴铸童心”民族工作品牌

      民族团结进校园 家国情怀励师生

      火红的剪纸、立体的雕塑、用瓶盖创作的画作……走进临港实验学校内的“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教学楼内的电子屏、学生们的绘画作品映入眼帘。

      临港实验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2300名学生来自13个民族。学校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全环境铸牢创建之基,全过程铸造创建之源,全方位铸就创建之力,以“三全三铸”着力塑造“榴铸童心”民族工作品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校园。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全环境”,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临港实验学校组建起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的“1+5”工作体系,党员队伍带头开发课程资源,带动教师队伍和学生宣讲员队伍,自上而下共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在良好组织架构的支撑下,学校打造起“榴铸童心”教学基地,在教学楼内围绕疆域、历史、文化、精神四个维度,利用电子屏、移动板、歌唱吧等现代科技设施开设特色课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衔接。

      利用教学楼外的三条长廊,学校将各族师生创作的剪纸、雕塑、篆刻等作品充分展示,并开设篆刻特色展厅,呈现胶东兵工厂、乳娘、精致威海等内容,构建“一地三廊一厅”的共同体教育主阵地。“展厅内陈列了200多枚篆刻作品,其中9件师生作品在北京世纪坛展出。”学校教师郭晓静说。

      在“榴铸童心”民族工作品牌塑造过程中,学校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节日活动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学科教育全过程,铸造品牌创建之源。

      以课程建设丰富教育内涵,学校组织研发了《寻脉黄河 在海观河》《情系方寸 印记中国》等9个校本课程,构建了“思政学科主学—各学科浸润学—强健体魄学—特色展演学—传统文化学—志愿服务学”六链条学习活动,全流程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为学生带去“精神营养餐”。

      学校还以社会实践和节日活动为载体,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开展“我为民族团结作贡献”“花开实验石榴红”等主题项目,定做“四季民族节”等教育实践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年近50岁的任课教师赵锦红,今年有了新的工作地点。随着学校与新疆麦盖提学校结成伙伴校,赵锦红来到了祖国西部担任思政课老师,与孩子们“同上一节课”。

      学校还建立“点对点”沟通、“手拉手”协作和“面对面”共创机制,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全方位铸就品牌创建之力,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集聚多方力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学校教师已走访少数民族家庭106次,“石榴籽宣讲团”开展“红石榴”家长讲团60余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开放日”6次,邀请200多名社区、商超等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

      和“天山女儿”牵手结对,全方位帮扶成长

      111名“文登妈妈”用真情滋润“天山雪莲”

      看到不能伸直的手如今伸展自如,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弹钢琴、做手工,柯尔克孜族女孩塔马热阿·买买提库尔曼趴在“文登妈妈”的肩头,幸福地哭了。

      天山下成长、黄海边求学,塔马热阿背井离乡,却并不孤独。因为在这里,她有一名关心疼爱自己的“文登妈妈”。

      文登师范学校有一支特殊的学生队伍——新疆班。2016年8月起,文登师范学校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政府合作,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新疆班,定向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培养优秀学前教育师资。

      虽然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可对于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来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心里难免空落落的,尤其到了民族传统节日等时刻,思乡思亲之情更加浓郁。在这种情况下,文登区委统战部遴选区内优秀女企业家、女政协委员与新疆班学生牵手结对,并赋予她们一个共同的名字——“文登妈妈”。

      一方来自天山,一方住在威海,虽然相隔万里,这些“文登妈妈”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时时牵挂着自己的“天山女儿”。

      塔马热阿正是“天山女儿”中的一员。小时候,她的手被烫伤,因家乡医疗条件所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右手残疾,刚入学时的她很自卑。“文登妈妈”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捐款3万多元,安排塔马热阿住院治疗,并联系专家进行手术,帮助她找回自信。

      春节期间,塔马热阿又在“文登妈妈”的邀请下来到家中过年,一起蒸饽饽、包饺子,吃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我是一个幸运儿,是‘文登妈妈’给了我一只新手,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报答亲爱的‘文登妈妈。”塔马热阿说。

      塔马热阿的经历并非个例。平时探望、周末相聚、节日共度,“文登妈妈”们经常和家人带着礼物一起到学校看望孩子们。“我们为孩子们庆生,与孩子们谈心,经常组织开展红色教育、采摘、做月饼等亲子活动,还邀请孩子们一起回家过年。孩子们在文登有了第二个家。”文登区委统战部一级主任科员、四届“文登妈妈”张永红表示。

      孩子们的手机坏了,“文登妈妈”给买来新手机;孩子们生病住院,“文登妈妈”带着鲜花、水果等前往看望照料;假期返家,“文登妈妈”为孩子们备齐路上的吃喝物品……“文登妈妈”用最真挚的方式,关爱着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少数民族孩子,“女儿”们同样用问候和礼物,让暖流直抵“妈妈”们的心窝。

      今年元宵节,努尔罕·巴扎尔加米里与姐妹们精心排练民族舞蹈登台表演,绽放的笑容青春洋溢,飘逸的裙摆摇曳生姿,为她们敬爱的老师和“文登妈妈”们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在这里上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体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有了关爱我们的‘文登妈妈’,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种友好融洽的氛围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努尔罕说。

      在中央统战部组织召开的一次新疆工作教育专题会议上,“文登妈妈”成为山东在会上作典型推广的唯一案例。目前,已经有四届111名“文登妈妈”和“天山女儿”牵手结对。(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王泽瀚 实习记者 陈思雨 通讯员 王奕丹 张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