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威海市第八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孙德连:坚守海岛56年,只为守护乡亲健康

2023-10-27 编辑: 宋倩

      

      坚守海岛56年,悉心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对来自贫困家庭的患者,还常垫付药费……日前,一位乡村医生火遍全网,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微博、《半月谈》等媒体转发报道,多个话题阅读量累计超千万。他就是现年72岁的孙德连,荣成市港西镇鸡鸣岛村的村医。

      在孙德连童年的记忆里,父母唠叨最多的就是“不要生病”,当时他并不理解父母这句唠叨的深意。直到一天,他突发腿部疾病,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医生,病情一再拖延,最终化脓感染。“当时我爸妈急得不行,冒着风浪出海。那时候镇上的医生也不多,求了半天人家才答应来岛上给我看病。”经过医生救治,孙德连的腿保住了。

      正是这次惊险经历,让“长大后,我想当医生”的种子在孙德连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1966年,他参加了荣成县龙须岛渔业卫生训练班,成为鸡鸣岛上的一名村医。

      作为一名村医,孙德连心中永远装着病人。过去一个口信,如今一个电话,不论远近、早晚还是寒暑,哪怕半夜敲门求医,他都背起药箱就走。遇上急病的,他一路“打飞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时候着急,鞋都跑丢了,真成了‘赤脚医生’。”孙德连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谈到为什么要留在条件艰苦的海岛做村医时,孙德连讲了两个故事。

      曾经有一名捻工突发急性阑尾炎,因遭遇风雪天气,船无法出海。孙德连怕贻误病情,每天都去捻工家中看诊。几天的降温降雪导致路面结冰,而岛上坡路较多,行走十分困难。孙德连顶风冒雪,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拄着木棒,一步步地往捻工家挪,平时10分钟的路程硬生生走了半个小时。担心捻工病情可能反复,孙德连每天都要如此来回三四趟。7天后,风雪停了,孙德连又护送捻工出岛手术,成功挽救了对方的生命。“当时情况很紧急,要是急性阑尾炎转成急性腹膜炎就会有生命危险。”

      每年夏季,都会有大批游客到鸡鸣岛上租住游玩。孙德连把他们的健康安全当作“分内事”。一天临近半夜,一名游客的眼角到太阳穴被啤酒瓶碎片割伤,血流不止。孙德连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去救治,并在第一时间将对方送往医院。

      这两件事,让孙德连留在岛上做医生的信念更加坚定。

      上世纪80年代,岛上医疗条件逐渐改善,但岛上卫生室没有B超、胸透等检查仪器,也没有分科诊疗的医生,这就要求孙德连必须具备独立诊治和判断病情能力。孙德连自知业务水平有待提升,他每天阅读专业刊物,不断充实自己。经过长时间努力,他的医术不断精进,并取得医学专业大专文凭。

      行医56年来,除了探亲、生病,孙德连很少出岛。他不在的日子,村民们总会念叨他。“他不在岛上,我们都害怕生病。”

      孙德连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因无人接替,组织让他继续留任,他痛快地答应了。老伴周月香特别支持:“我跟他说,咱坚持着干,能干到多大岁数就干到多大岁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大伟 徐铭 通讯员 隋学良/文 荣成市文明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