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走进位于南海新区的威海农裕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内,前些日子刚刚结束玉米收割、小麦耕种的各类机械有序摆放,工人们正在对其检修。在这一季的耕作中,企业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合作试验的农机配件——旋耕刀和犁头有不俗的表现,这让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负责该项目市场化的梁杰很是满意。
“在耕地试验中,这个旋耕刀的使用寿命比普通刀片提升了2倍,比熔覆的刀片性能还提高了25%,优势非常明显。”梁杰说,耕地试验是基于“仿生耦合多功能表面构建原理与关键技术”,这是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任露泉院士牵头研发的仿生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生产研发基地,科研团队基于该技术研发的数控机床正在做激光耐磨性加工,在电光火花间旋耕刀穿上“新装”,原本平滑的表面被加工成网格面。“处理后会减少磨损过程中的损耗,我们前后一共做了4轮实验,不断将减粘性、耐磨性等调试到最佳状态。”梁杰说,这台设备是全国首台应用激光熔凝选区强化表面技术的加工设备,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南海新区的土壤属沙质土,含沙量高,农裕丰承包的6500亩土地采用纯机械化作业,每年的农机配件耗费很大,此次试验成功为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像我们的旋耕刀和圆盘耙经过设备加工后,效果非常明显,以后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交流,院校学生也能到我们这学习,实现院企共赢。”农裕丰总经理顾文胜点赞坚实的科技支撑。
不仅是农裕丰,在南海新区相关部门的牵线下,当地不少农企龙头企业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开展合作,其中,景翔果蔬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共同打造的AI智能大棚,运用多项仿生技术,通过大数据“喂养”植物,可以实现无人化管理。
此外,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还在威海区域内开展功能蓝莓种植等3场次服务活动,就西洋参重茬种植技术问题进行了前期走访对接,培训人员50人次;建设吉林大学功能农业仿生示范基地,开展桃树品种改良、桃果营养强化等方面工作。(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彦博 员雯 通讯员 王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