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小戏小剧为民间地方戏剧的一种,具有地域性、民间性、小型化的特点,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对研究中国的戏剧发展和民间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威海市每年精心策划和推广三十部以上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小戏小剧,深受观众欢迎和认可,原创小品《喜羊羊》、吕剧《血·缘》等获山东省优秀作品。但目前地方特色小戏小剧创作存在题材内容局限,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文艺精品创作后劲不足等问题。为突破地方特色小戏小剧创作瓶颈,要以内容之“新”得“真心”,以形式之“新”显“用心”,以人才之“新”守“初心”,“新”上加“心”唱响小戏小剧大舞台,推动小戏小剧的传承和发扬。
以内容之“新”得“真心”。内容不仅是小戏小剧的灵魂,更是其生命力所在。一部成功的小戏小剧需要在内容上精雕细琢,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内容创新应做到思群众之所思,想群众之所想,唱群众之所爱,演群众之所需,获观众“真心”喜爱。地方特色小戏小剧的吸引力来源于其所表现的地方文化特质,内容创作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民间故事等,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和人间真情,为小戏小剧的创作提供素材。情景剧《乳娘》即是以抗战时期威海乳山红色乳娘的感人故事为创作原型,演绎人间大爱,彰显军民雨水之情,令无数人潸然泪下。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题材相融合,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和热点问题,如邻里生活、防范养老诈骗、惠农政策等,以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主题创作具有现代气息的小戏小剧。在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中,借助传统文化的主题进行寄托,通过描绘现代生活中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问题,反映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增强其吸引力和时代感。
以形式之“新”显“用心”。要创新表现形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彰显团队的“用心”。要在传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表现形式,尝试将小戏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歌谣等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舞台设计、演出方式、灯光音效等元素进行改造,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通过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等语言形式,增加戏剧的趣味性和表现力。鼓励观众参与小戏小剧的表演,如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小戏小剧的视频、图片、文章等,吸引网友的关注和分享,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借助文旅IP,将小戏小剧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游客观看小戏小剧,提升知名度,从而为小戏小剧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以人才之“新”守“初心”。人才是小戏小剧传承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专业技能、艺术素养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的人才,才能推动小戏小剧的发展。需要培养优秀创作人才,注入人才活水,激发新活力,传承发扬小戏小剧,守护创作“初心”。要加强戏剧教育,设立小戏小剧长短期培训课程,与当地艺术院校、文化部门等合作,线上线下教授表演技巧、唱腔、乐器等方面知识。实行传帮带模式,鼓励老艺术家收徒授艺,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指导学生学习,传承小戏小剧技艺。在戏剧教育中强调传承传统戏剧的价值,引导传承人尊重和发扬戏剧艺术的传统,有助于年轻人领悟小戏小剧的精神内涵,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传承人,提高技艺水平。组织小戏小剧创作比赛、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加强各地小戏小剧创作合作交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福利、创作条件,吸引外地优秀创作人参与本地小戏小剧的创作。(作者:乳山市夏村镇政府 马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