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区初村镇长夼店子村是远近闻名的“地瓜之乡”。日前,村党支部以党组织“跨村联建”为突破点,联合威海蓝呱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周边3个村组建“红薯产业党建联盟”,示范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新模式,打造新六产加速融合的“全产业链”,用红薯“链”起富民强村产业,带动片区4个村12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翻倍增长。
开启“跨村联建”新模式
前些年,长夼店子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逐渐陷入“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
“经过长期摸索,我们发现村里土地很适合种红薯,但老年人居多,导致种植量少,且不成规模、没有销路。一来二去,土地就撂荒了。”长夼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元振江说。
不仅是长夼店子村,同样瞄准了红薯市场,却被“有良田缺人手、有人手没规模”困住的,还有周边的长夼村、小馆村和小河北村。
2021年,初村镇政府决定依托辖区内农业龙头威海蓝呱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红薯产业党建联盟”,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链式发展模式。这让长夼店子村党支部看到了机遇和希望,经过深入研究商讨,他们主动在联盟中“打头阵”。
作为联盟“主体”,长夼店子村在镇党委的指导下,理顺了“镇党委—红薯产业党建联盟—村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加速资源整合、资金聚集、群策群力。随后,村党支部又通过党建联盟会牵头明确了联盟村的各自分工:由长夼店子村负责组织联建、产业联帮、工作联考等;蓝呱呱公司负责技术支持、产业销售等;其他村按照联盟规划,做好红薯种植等工作。
延伸产业融合全链条
在长夼店子村的带领下,组建了联盟、明确了分工,但接下来的土地连片流转却让党支部犯了难。“种红薯到底有没有市场?地租能不能按时收上来?老百姓能得到啥好处……”面对这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村民们心中不免充满疑虑。
为了打消大伙的疑虑,长夼店子村党支部与企业商讨采用“订单种植”的模式,蓝呱呱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保价全部收购,让群众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他们挨家挨户讲解企业良好的发展现状和红薯产品出口日韩高端市场的广阔前景,最终赢得群众支持。长夼店子村也成功流转了700亩土地,开始了红薯产业化、规模化种植。
在党建联盟和各村的分工协作下,短短一年时间,长夼店子村的700多亩“闲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田”。不仅如此,还带动其他3个村级合作社种植红薯340亩,种植面积也以每年200亩的规模持续扩大。
长夼店子村党支部积极与蓝呱呱公司沟通对接,继续延伸红薯产业链、价值链,先后建设了4个育苗大棚、2个冷藏储存窖、1个“共富工坊”加工厂,形成了红薯“育、种、管、销”全产业链。
随着数字化冷藏储存窖的建设,红薯腐烂率降低了10%至12%,锁鲜时间变长,开发的衍生品也更多。按照“挖掘资源、瞄准市场、发展特色”的原则,长夼店子村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开发出地瓜干、冰薯等5种衍生产品,还巧用红薯间作模式,引入710亩榛子,可年产200千克。
如今,村庄红薯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千克,带动12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村集体年收入达54万元。
搭建“赋能实践”广平台
推动红薯产业可持续发展,长夼店子村党支部深知离不开人才的加持和赋能。为此,他们努力做好人才赋能强“链”文章,加强人才引培。
村党支部把“头雁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牵头组织各村党员组团赴外地先进镇街、村居实地考察,学习跨村联建、“链式”抱团等先进经验,同时通过蓝呱呱引入相关专家,实地指导联盟产业发展。党支部坚持以产业项目强化“人才回引”,通过设立蓝呱呱赋能实践站、带训乡村振兴专员等方式,努力打造“雏雁展翅”青年干部培养品牌,为产业发展补足人才后劲。
在长夼店子村的带领下,共富联盟已回引8名红薯种植人才和4名乡村振兴专员。眼下,长夼店子村还牵头成立了“新农人”加油站,由乡村振兴专员编写的《红薯的故事》,将作为长夼店子村推出的首部研学作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谢菁 通讯员 孙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