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在各方的呼唤与关注下,济郑高铁全线开通。
从济南到郑州,这段直线距离不到400公里的路,怎么会如此引人注目?
打造济郑都市圈不是梦想
作为国家规划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的重要连接线,以及山东省“四横六纵”的综合运输通道,济郑高铁的“地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起自济南西站止于郑州东站,济南、郑州两大省会、两座“万亿城市”,从互联互通变成直连直通,仅用1.5小时,在原先3.5小时的基础上大大提速,“鲁豫牵手”更快更稳。
提升的不仅有交通速度,更有发展速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2016年10月郑济高铁动工,到现在通车,七年岁月,济郑高铁其实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筹备过程。
七年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6年,青岛GDP刚破万亿,郑州和济南的经济体量分别在7000亿和6000亿量级,济南和郑州GDP差距1458亿元。2022年,济郑经济体量双双跻身万亿GDP的“龙头”队列。
就在鲁豫地区竞相腾飞的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吹响了区域经济带发展的号角。
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湖州、舟山等9座城市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相继打开了GDP破万亿的大门。
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一体化进程同样不能落后。
要提升以鲁豫为代表的北方经济体量,交通确实是一个亟待打开的瓶颈。
此前,济南与郑州由于没有高铁直通,两城之间往来要么南下绕道江苏徐州,要么北上绕行到河北石家庄,形成一个V字形的路线,两城之间的高端制造、经贸往来、人员交流等方面低于预期。
济郑高铁这条“不拐弯”的“一”字形高铁,结束了鲁西南重要城市聊城不通高铁的历史,连通了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高铁大动脉,为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
兵贵神速,发展之理亦然。
交通互联仅仅是开始,更深层次的谋划还在后面。
两省政府近期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明确两省将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抱团取暖,事半功倍。
“引进来”到“联起来”
一路纵贯东西,马踏黄河两岸。
山东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半岛地区港口分布较多,青岛港更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以及世界一流国际邮轮客运中心。山东中部工业走廊及沿海城市有较多规模以上企业,在扩大辐射,提高区域竞争力上,不少企业瞄准河南,在中原腹地“落子”。
位居中原腹地的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有着重要的人力资源优势,而在扩大发展的过程中,打通出海口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诉求,济郑高铁的建设,大大节省了河南从山东出海的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提高驻豫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鲁豫大地,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大城市群相邻相似,亦有重叠,同样交通区位优越、文化底蕴丰富、自然禀赋优良、综合实力强大,在发展模式上也有可以互鉴互补的地方。
比如两者均以省内两大核心城市群为依托,向外辐射带动。山东是以济南、青岛为“双核”,带动省会、胶东、鲁南三个覆盖全省的都市圈协同发展;河南则是以郑州、洛阳等核心城市为依托,带动河南全省发展,同时向外辐射到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形成更大半径的中原城市群。
鲁豫两省在互相取经、对外联动中,迎来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乘势而上,双向奔赴。
8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郑州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主要涉及到高铁建设、公路网、陆海联动物流体系、国际航空枢纽,以及交通领域其他合作。
条条大路通发展,区域提升启新程。
沿黄经济带与“一带一路”
济郑“一衣带水”,地缘上与文化上有着独特的亲近感。两大城市、两大省份共同依托的“水”,就是黄河。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在此劳作生息。大河壮阔,孕育了中华文明,诞生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自古以来起着推动我国生产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九曲黄河,润泽古今,联通中外。
早在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促进地区间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此外,“纲要”提出,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几字型”和“十字型”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其中,“一字型”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
国家战略的实施与群众对于便捷出行的追求并行不悖。
而今,国内外的民众都可以在济南坐上高铁,经过山东“西大门”聊城,从郑州转向西安、兰州、西宁直至新疆,纵览神州大地的山川奇景与人文盛况。
今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山河四省”这一新名词频频登上热搜。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能源、粮食蔬菜等,“山河四省”,各有担当、各有优势。因为矿产资源与粮食蔬菜产量极高,“山河四省”还拥有了各自的外号:山东是“菜篮子”,河南是“粮袋子”,山西是“煤窑子”,河北是“铁铺子”。
在列车的风驰电掣声中,济南、郑州、西安、西宁等沿黄省会连成一条线,形成山东半岛与中原及西部地区联系的快速客运通道,对济郑高铁山东段沿线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河四省”必将因济郑高铁而抱得更紧、再放异彩。
地图上的一线一路,对于济郑高铁一端的山东省而言,意味着让世界认识山东,又进了一大步。
敢于应变、善于应变、积极求变。在济郑高铁的全线贯通下,区域协同的大潮推动着一众山东企业争做发展的“弄潮儿”。
比如,海尔集团近年来首个在青岛以外投资的压缩机制造项目于今年在郑州开工。在此之前,浪潮集团已设立国家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重点实验室郑州中心。
再如,海信集团已于去年9月就与郑州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此外,“山东手造”“好品山东”的多项非遗技艺与创新技术,也将站上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迎来更可为的发展契机,让国人和世界看见“山东实力”。
同时,山东在建成“一字型”大通道基础上,构建对接日韩、覆盖山东、辐射黄河流域的沿黄达海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提升黄河流域交通网覆盖范围和枢纽节点衔接效能,充分发挥山东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支撑和带动黄河流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开展民间交往、进行科技合作等贡献山东力量。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高端人才、智能制造、文旅资源、新能源、新兴服务业等“高铁红利”的到来,高铁将会变成鲁豫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一股新动能。
我们相信,济郑高铁将成为黄河流域一体化进程的点睛之笔、破局之为;而黄河流域一体化的发展成果也必将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锦上添花。(作者:乳山市融媒体中心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