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新华社聚焦山东威海:千里山海,同心筑梦|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

2024-01-25 编辑: 宋倩

      1月23日,新华社客户端以《山东威海:千里山海,同心筑梦|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为题,聚焦威海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鉴的亮点做法。以下为报道全文:

      1月23日,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在京举行。山东省威海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并获现场授牌。

      去年3月,国家民委开展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评选工作,经过组织推荐、严格评选、公示等环节,决定命名248个地方和单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有效期为5年。此次活动,遴选了8个示范区、8个示范单位代表现场授牌,以庄重的仪式感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威海推动家园共筑、成果共享、和谐共建、事务共治、隐患共防,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不断深入,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鉴的亮点做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出了示范。

      吾德拉面的“爱心拉面”,是威海广为人知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同样也是威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过程中的鲜明写照。

      走进吾德拉面店内,墙上有一张贴满了便利贴的“爱心墙”,不论是谁,都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份爱心。也许连老板马志华也没有想到,7年前一次给环卫工人送去的“爱心拉面”,能够带动周边各民族参与进来,赋予这碗面更大的精神内涵。

      2006年,马志华从青海老家来到威海。虽然通过借钱开起了拉面馆,但面馆规模小不说,孩子入学、一家人住房,面馆规范经营都有些困难。

      马志华曾经的情况不是个例。威海现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超过1%。多民族“散杂居”特点明显。

      如何促进各民族同胞更加相亲相爱、守望相助?威海创建“四心”工作法,从各民族同胞身边的就医、入学、就餐等“小切口”入手,用心服务、真心交友、暖心关怀、贴心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马志华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马志华说,正因为这座城市的帮助,他也要为城市的奉献者送去一份爱心。

      没想到,“爱心拉面”一经实施,便一呼百应。无论是马志华的同乡,还是素不相识的顾客,都愿意为“家人”送上自己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威海又启动“爱心拉面”活动,引导大家互相帮助,彼此尊重,共建和谐家园。

      7年时间,“爱心拉面”已经送出13万余碗,成为威海各民族之间深厚情谊的缩影,温暖了整座城市。威海还设置2700多个“红石榴”驿站和“红石榴”窗口,有效解决各民族群众最关心的生活问题。

      “爱心拉面”只是威海市加强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响应国家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号召,威海为新疆、云南等地群众提供3600余个工作岗位。以瑞翔公司为试点,威海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厚植爱国情怀,推动各族员工同工同酬、同吃同住、同心同德,从内心深处构建思想认同。

      威海还依托38所省、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打造“榴铸童心”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心中;立足基层社区,连续6年打造“和美社区”品牌,常态化开展公益培训课程等特色活动,惠及各族居民56000余人次。

      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举措。自2012年以来,国家民委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或单独命名了11批205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榜样作用。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推动形成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各族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山东省威海市,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马建乡、雍和宫、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北街道幸福社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勐龙边境派出所、共青团山东省委统战联络部、武警部队湖北省总队恩施支队、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吉车务段延吉西站,共16个地区、单位到京参加此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