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是择一业终一生、专一行精一技的坚定意志,是以精工求精致、以筑梦筑幸福的不渝决心。威海市总工会、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将继续发布2023“威海工匠”系列报道,讲述他们匠心筑梦的荣耀故事。本期“工匠故事”的主人公是山东港口威海港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供电站站长苗强。










他外表沉静,内心却饱含着对岗位的无限热爱;他不善言辞,却身怀维修电工的超强技艺。27年来,他立足平凡岗位,带领团队在新赛道跑出技术创新“加速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港口人的劳动美、匠人心。他,就是山东港口威海港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供电站站长苗强。
构建电力云平台
打造无人值守配电室
电力之于港口生产运行,如同血液之于身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供电站站长,苗强在强化重点管控、加强隐患排查、保障供电系统平安运行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智慧加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苗强在山东大学(威海)参观学习时,看到学校使用的智能配电云平台,其数字化、智能化、高科技,让苗强惊喜不已。
“如果能将港区所有配电室升级改造成带电力云平台的配电室,利用平台自动巡检,对电网电压、电流、功率等进行记录,那该多好呀。”这是苗强的第一想法,并很快将其付诸行动。

“当时很多设备老旧,无法进行信息化连接,需要联合信息中心一起改造。”谈及威海港智能配电云平台建设过程,苗强坦言并不顺利,“不懂的太多了,除在山东大学(威海)进行系统学习外,还到江浙沪等地学习,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行。”

威海港智能配电云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后,只需2名电工坐在办公室,就能从屏幕上查看每一台机械的用电情况,做到实时监测、动态掌握,同时集装箱、散货、客运三大主营业务公司电工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所在公司供电状态,为科学用电、能耗分析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实现了威海港所有配电室的无人值守。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威海港智能配电云平台是苗强着力推行技术改革的一个缩影。2015年,苗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港区谐波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理,该项目获得威海港年度技改一等奖。不仅如此,苗强还组织安装35KV变电站10KV备用电源项目,主导推进了“港区设备安全升级食堂气改电项目”“高杆灯网络控制改造项目”等多个技改项目,助力公司降本增效、节能降耗。
调研设计场桥参数
推进港口自动化建设
碧海蓝天间,集装箱鳞次栉比;堆场内,轨道吊自动化运行,抓箱、落箱,整个作业流程快速流畅、精准无误……这是威海港集装箱码头半自动化堆场的智能化场景,而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日常。

岸桥场桥自动化半自动化改造,也有苗强的一份功劳:他不仅带队到外地“取经”,更参与调研设计吊车型号、起重量、小车轨道行驶速度等参数,确保岸桥场桥可以高效率作业。

“参数设计,要考虑各种环境。”苗强表示,为确保设计的参数值更精准,前期调研中,他们需要经常登上高达70多米的岸桥,观察寒冷和炎热天气下的设备工作状态,“酷热之时,前胸、后背几乎全被汗水湿透;数九寒冬,身裹羽绒服、再套上大氅,依然冻得瑟瑟发抖。”

然而,即使环境如此恶劣,他们也没有放松对工作的要求,而是精益求精地进行调研。
苗强不爱出风头,但在公司需要的时候,却总是冲在前头。“港口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智能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港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今的苗强正致力于研究5G智慧码头,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威海港就可以实现5G智慧港口的转型升级。
学习凝聚力量
用匠心成就精彩人生
“学历证明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决定将来。”在苗强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参加工作27年,苗强在新技术方面始终坚持自学和进修。

为研究码头大型设备自动化无人驾驶控制技术,苗强带领团队先后到上海港机厂、南京港机厂等学习码头大型设备自动化技术,并考察了上海洋山港3期自动化码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常州陆安洲自动化码头,将其成功经验运用到威海港;为学习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提高威海港发展水平,苗强还经常去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参加港口技术交流会。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开奖划大船。在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苗强还非常注重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实现人才队伍的培养,并在威海港电工领域先后带出了6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4名高级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7年的电工之路,苗强从青年时的勤奋好学,到中年时的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用自己的平凡演绎了港口供电的不凡。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继续以满腔热情助力智慧码头建设,为实现强港梦而不懈奋斗。(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时英艳/文 刘彬/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王璐瑶
编辑:蔡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