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印,男,1982年2月生,河北邢台人,环翠区竹岛街道韩丁烫染发型设计中心经理。
为了生命的承诺
马学印是丁烫染造型的一名造型师,既是运动达人又是献血达人的他平时就一直热衷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从2002年开始至今累计献血6000毫升。2015年,马学印在献血的过程中通过献血站的护士了解到,很多血液病患者都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有一线生机,但是对于患者来说,非血缘关系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骨髓库中。了解情况后,马学印毫不犹豫地就填写了资料,留存血样,于2015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从入库伊始,马学印就清楚地知道,入库意味着承诺,一旦有需要,必须义无反顾地捐献。马学印说:“我也查了相关资料,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可能会产生腰酸、乏力等短暂不适,但是短暂的不适可以换回一名患者的‘重生’,这太有意义了。”
没有遗憾的“二次”选择
这一次其实是马学印第二次配型成功,之前他就接到过配型成功的通知。2022年,马学印第一次配型成功后,他注意饮食,积极锻炼,但是患者却因为病情变化,没能等到配型的那一天,这件事一直是马学印心里的一个遗憾。2023年3月,当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马学印内心非常的激动,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又能配型成功,当工作人员征询他的捐献意愿时,马学印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他的爱人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他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乃至一个家庭,我们都全力支持他。”
在准备捐献的过程中,马学印在家人的陪伴下,积极配合调整作息和饮食,力求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实施捐献,然而这次捐赠之旅,可谓一波三折。7月8号,从威海赴济南捐赠的路上,马学印意外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但等待捐赠的患者在北京已经进入受赠前的医疗准备阶段,捐赠时间不能往后延期。医护人员告诉马学印目前他的身体状况不影响捐赠,但捐赠过程要辛苦一些,马学印毫不犹豫地表示:“只要能救助患者,自己吃些苦没有什么。”2023年7月9日,马学印在济南千佛山医院开始了正式的“捐赠之旅”。按照流程,前四天需要注射细胞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外周血,以便于采集,但注射细胞动员剂可能会出现腰酸、乏力等短暂不适现象,马学印在治疗新冠病毒的同时,还要注射细胞动员剂,他开玩笑地说:“都烧迷糊了,感觉不到注射动员剂后的不适感,这也算因祸得福吧。”
2023年7月14日是马学印正式捐献的日子,在爱人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护下,马学印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输血针管插入静脉后,机器一直在报警提示无法抽血,医护判断是感染新冠导致静脉血无法输出,遂改成动脉输血,改动之后机器还是提示无法抽血,医护多番查找原因发现是输血管有阻塞,遂改成动脉插针,问题解决后继续输血。这一小插曲让原本三个半小时的输血流程硬是拖成了四五个小时,加之动脉输血的特殊性,马学印的两只胳膊稍微一动就是钻心的疼,就这样他从早上九点一动不动地躺到下午的一点半,一共抽取了280毫升的血量。通过综合评估,医护告诉马学印血量还不够,第二天还需要再抽一次。马学印就这样动脉插着置留针度过了一晚,第二天又抽取了260毫升的血量。他的爱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满是心疼,“他两只胳膊插满了管子,手臂还打着点滴,稍微一动,就能看见他脸上痛苦的表情”,捐赠结束后,马学印因其身体太过虚弱又留院观察了三天,整个捐赠过程用了整整十天。
在出发前,马学印将动身去济南捐献的信息张贴在店铺门口,赢得了大家的纷纷点赞。他将整个捐献的经历和感受发布到朋友圈,跟身边的朋友普及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让大家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在生活中马学印为人和善、乐于助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致力于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被同心路社区选树为“最美诚信商户”。马学印经营的美发店,店铺不大,装修也没有多豪华,但是每天的顾客都络绎不绝。在开店的十年间,马学印的理发店从来没有涨过价,他说:“店开在社区里,就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们社区老年人居多,如果涨价,好多老人就不来了,那他们理发就不方便了。”马学印从小跟着姥姥长大,姥姥教育他说:“行善不怕事儿小,要有心,要坚持,可能我们随手的一个善举就能帮别人一个大忙,能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有一次,辖区内一位老人上门想理发,但是问了价钱之后表示不理了,马学印赶紧上前询问情况,在得知老人家里条件比较困难之后,直接免费为老人剪了头发,并且告诉老人以后就上他这里来理发,都免费。马学印一直把姥姥的话记在心里,并身体力行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心怀善念,做个正能量的人。
马学印说:“如果能够用自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健康,非常的值得。”他用真情和善举,为陌生人点亮生命希望,走出了一条无私的“仁爱之路”,马学印还加入到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行列中,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支爱心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