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午饭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吾德拉面老板马志华就在后厨忙活起来,和、揉、抻、拉,每个步骤都一板一眼。7年时间,他的“爱心拉面”已送出13万余碗。
“爱心拉面”,在威海是广为人知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同样也是威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写照。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威海推动家园共筑、成果共享、和谐共建、事务共治、隐患共防,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鉴的亮点做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出了突出示范。
共建和谐城
13万余份“爱心拉面”温暖人心
走进吾德拉面馆,有一面粘满了便利贴的“爱心墙”。不论是谁,都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送一碗拉面,奉献一份爱心。
也许连马志华也没有想到,7年前给环卫工人送去的一碗“爱心拉面”,能够带动周边各民族群众参与进来,赋予这碗面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2006年,马志华从青海老家来到威海,借钱开起了拉面馆。一开始,孩子入学、一家人住房等方面都面临困难。
多亏了威海创建的“四心”工作法,从各民族同胞身边的就医、入学、就餐等“小切口”入手,用心服务、真心交友、暖心关怀、贴心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马志华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马志华说,他也要为城市的奉献者送去一份爱心。
“爱心拉面”一经实施,便一呼百应。无论是马志华的同乡,还是素不相识的顾客,都自发地参与进来。在此基础上,威海启动“爱心拉面”活动,引导大家互相帮助、彼此尊重,共建和谐家园。
7年时间,“爱心拉面”已送出13万余碗,成为威海各民族群众之间深厚情谊的缩影,也温暖了整座城市。威海还设置2700多个“红石榴”驿站和“红石榴”窗口,打造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基地,有效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的生活问题。
共筑幸福梦
“三学六同”工作法增进认同
在位于经区的瑞翔电子有限公司里,有一张记录着员工业绩的“红蓝榜”。走近观看,代表先进的“红榜”上,有位少数民族面孔的小伙子——艾科热木·吐尔洪江。
2019年,艾科热木从新疆麦盖提县来到瑞翔电子工作。陌生环境不适应、工作流程不熟悉,让他经常完不成工作任务。
响应国家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号召,威海从新疆、云南等地招工3600余人,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少数民族同胞语言不通、习俗差异、技能欠缺等一连串问题。
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威海打造“三学六同”模式,以瑞翔公司为试点,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厚植爱国情怀,推动各族员工同工同酬、同吃同住、同心同德,从内心深处增进思想认同。
学习上,有公司教授的知识;生活上,有舍友给予的帮助;工作上,有班长主任的指导。在大家“多对一”的指导下,艾科热木迅速成长。很快,这个曾经的蓝榜员工一路“晋升”,成为红榜“常驻”员工,月工资达5000元以上。
近年来,瑞翔公司合同到期后返厂工作的老员工比例达30%以上,越来越多的新疆员工和艾科热木一样,把公司当成了温暖的家。创新探索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模式,威海还设立山东省首家“援疆劳务人员服务站”,帮助近5000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共绘同心圆
111名“文登妈妈”传递真情
剪窗花、写福字、贴春联……2021年的春节,新疆姑娘赛丽麦·吐尼亚过得和以往不太一样。
天山下成长、黄海边求学,虽然跨越数千里,赛丽麦却并不孤单。因为节日陪伴她的,是自己最亲的“文登妈妈”。
2016年起,文登师范学校开办新疆班。统战部门从机关干部、民主党派成员、民营企业家等群体中,为每名孩子结对一位“文登妈妈”,帮助孩子们在生活点滴中感受温暖真情。
平时看望、周末相聚、节日共度,111名“文登妈妈”成为孩子们远方的依靠。在远离家乡的赛丽麦身边,“文登妈妈”为她送去礼物,陪她学习成长,与她共同过年,在威海为她建起第二个家。
牵手结对,搭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许多赛丽麦的“学姐”在完成学业后返回新疆,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园丁”——她们把在威海的暖心故事分享给孩子,播撒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将民族工作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相结合,威海还依托38所省、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打造“榴铸童心”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心中;立足基层社区,连续六年打造“和美社区”品牌,常态化开展公益培训课程等特色活动,惠及各族居民56000余人次。
真情传递,暖心相依,威海,这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还有更多互嵌交融的感人故事正在上演。(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