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在文登区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林荣涛的日子也愈发忙碌。“年前这一个月是最忙的,一天能有十二三个小时都在赶制订单。”林荣涛说。
面案前,林荣涛在混着南瓜泥的金黄色面剂子里又加了两小块红色的面泥,而后将揉好的面团拉成长条放进模具里,用剪刀剪出鱼鳍,再将按压平整的面团脱模,一条活灵活现的锦鲤就成型了。“做花饽饽靠的是手上功夫,拆模时要用巧劲儿,特别是像鱼鳍这样精巧的地方,一个不注意就会断裂。”林荣涛将最年轻的徒弟张育宁叫到跟前,传授着其中的诀窍。
外层是白色塑料硬壳,内层是蓝绿色的橡胶软模,这只锦鲤模具是林荣涛去年一整年的研发成果。“前前后后设计了五六款,最后终于确定了这个版型。”林荣涛介绍,目前,工作室一天能制作1000余个花饽饽,打包成礼盒,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为了迎接春节,林荣涛不仅设计了锦鲤、金蟾模具,还推出了新品“枣花”。“枣花取谐音,饱含着‘早’日发财、‘早’有成绩等美好寓意。”林荣涛说。
从业30余年的林荣涛,带出了300余名徒弟,其中年龄最小的张育宁跟着林荣涛学习已经一年了。“每逢寒暑假或是周末,我就会来这边跟着林师傅学习,我在学校里就是学习面点制作的,我想把花饽饽作为自己毕业后的谋生手艺。”张育宁说。
徒弟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林荣涛介绍,“他们是聋哑人,我总想着教会他们花饽饽这门手艺,让他们生活上能有所依靠。”
腊月二十六晚上9时,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里灯光依然亮着,他和徒弟们还在忙着蒸制满满的年味儿和蒸蒸日上的好日子。(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凌玉 文/图 通讯员 郭彦成 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