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大抓经济·企业行 | 一台深海机器人,万种零部件全部“中国造”

2024-03-14 编辑: 徐栋波

  作为一家聚焦深海机器人开发及海工运维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是深海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核心技术,促使全套设备上万种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实现整个供应链国产化。

  近日,“大抓经济·企业行”全媒体采访团第六站走进未来机器人,感受深海“暗世界”先行者发展的强劲脉搏。

工作人员正在对最新型号深海机器人进行实验调试。

  ■走近“顶流”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幕,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凭借“深海1500米铺缆作业机器人”项目,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创新创业成长组50强”的企业。

  目前,未来机器人产品已囊括50余种型号,是国内首家实现深海机器人自主国产化的高科技企业,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

  上万次实验突破“卡脖子”技术

  国内首创的大水深抗流强深海铺缆机器人、首次突破深夜作业级ROV耐高压的深海35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具备参与国际重大深水搜救打捞能力的重力打捞机器人……走进位于高区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的未来机器人生产基地,各类型号的深海机器人映入眼帘,彰显着企业实力。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这些机器人使用的零件全部国产,形成了整个供应链国产化。”未来机器人深海海工技术总监杜阳说。

公司自主研发的深海铺缆机器人。

  以明星产品1500米铺缆作业机器人为例,其首创适任国内海洋底质线缆冲埋敷设技术,先后攻破深海动力传输、通讯、导航定位及多装备智慧协同技术,为海上风电、跨洋通讯、海洋立体观测等领域施工作业提供解决方案。

  该机器人具有大水深智能作业能力,具备水底行走、悬浮机动、精准导航定位等技术,抗水流能力强,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进行人工无法完成的海底光缆、电缆、管道等铺设作业。

  “我们生产的铺缆作业机器人采用‘先敷后埋’技术,一边在海底行进,一边用高压水流将泥沙冲开,随着水流的喷射,一道额定深度1.5米、宽度0.4米的深沟不断向前延伸。再通过压缆装置把线缆压在沟内,回填装置将线缆沟进行回填。”杜阳解释道。

未来机器人产品。

  技术突破并非易事。回忆起当时的研发过程,杜阳记忆犹新,“至少经过了上万次实验,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同事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公司董事长陶泽文也直言“超乎想象得难”。可无论多难,“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国产化,没路也要闯出来!”他说。

  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

  新春伊始,未来机器人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在加紧赶制各类订单。

  “国内市场方面,我们手握上海、济南等地水下盾构和水下检测机器人订单;国外市场方面,俄罗斯市场订购了铺缆作业机器人,东南亚市场订购了深海采矿机器人等。虽然刚刚开春,订单已排满全年。”陶泽文说。

  面对持续攀升的订单,在继续做好研发生产的同时,公司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布局建设维保基地,做好服务端口,为水下机器人提供器件保养、更换以及下水前的联调测试等,提高客户使用体验。

深海机器人零部件实验测试。

  多年来,陶泽文带领团队从自主研发水下机械手开始,到破解深水救援、检测、施工等技术难题,再到研发深海工程、深海检测等大型深海装备机器人,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

  去年年底,未来机器人“国造国配”深海装备顺利完成南海各项海试和科考任务归来,获得业内广泛赞誉。

  在为期两个月的海试和科考中,“未来造”3500米级深海悬浮作业机器人在极限水深进行作业,深海铺缆机器人进行了海底沙地、软土等地质环境作业,重型深海打捞机器人完成多项深水海洋工程作业等,验证了装备的可靠性。

  “此次出征,海试和科考的每一项成果,都对我国深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未来力量。”“蛟龙号”深潜器的主要设计者冷建兴说。

  “这次海试带回的数据将是未来探索和科研的宝贵参考,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攻克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装备,为威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装备支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未来机器人海工工程部部长郝松松说。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年产值已近2亿元,成为国内全体系、可生产全套深海设备的民营企业,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

  新厂房预计4月份投入使用

  近来,未来机器人好消息不断。除了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国造国配”深海装备出征南海并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外,在大本营威海,也有一件大喜事——位于高区初村镇的新厂房即将在4月份全面完成装修并投用。

  新厂房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是原厂房的7倍。伴随新厂房的投用,公司还购置设备30余台(套),用于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海洋工程水下机器人等智能装备100余台(套),为公司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未来机器人将继续立足深海科技发展的定位,瞄准最前沿科技,突破技术壁垒,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深蓝科技力量。

  ■企业“寻宝”

  一台斩获一等奖的“大家伙”

  “未来造”明星产品中,除深海1500米铺缆作业机器人外,深海35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同样是备受关注的一个,它曾是第七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唯一的一等奖。

  深海作业难度颇高,要掌握耐高压、导航定位、动力传输、通讯传输及多装备智慧协同等技术,每深一米都是新的尝试和考验。当时,3500米深海作业放眼全球已属顶尖技术,且掌握这项生产技术的公司主要在国外,想要实现自主国产化,难度极大。

  “技术关键点在于水下3000米的耐压,还有远距离的传输、远距离的通讯等,单这一个机器人就有上万个零件。我们能做的就是耐住性子,在实验室、在车间,一次次做实验,去突破。”公司董事长陶泽文说。

  为此,未来机器人先后成立了包括软件、硬件、液压、高压电等22个项目组,针对每个元件逐一研发。

  经过上万次的实验,一年后,他们用一台重4吨、150马力的深海机器人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该机器人可搭载传感器或者作业工装在水下作业,进行石油开采、电缆铺设、天然气开采、地矿勘探等。

  ■探厂手记

  苦练内功突破“卡脖子”技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要苦练内功,通过创新研发,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掌控核心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机器人产业作为集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自动控制等高技术于一身的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深海1500米铺缆作业机器人、35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

  未来机器人正是靠着对核心技术的突破,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未来机器人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成立22个项目组,经历上万次实验,才生产出全部零件纯国产的深海35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

  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大,依靠这一优势,未来机器人已经打开了一个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