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镇街新闻

于日芬: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非遗”致富带头人

2024-03-21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有着兼收并蓄的花样造型、细致考究的配料用量、与时俱进的制作工艺,以及被赋予的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胶东花饽饽”这一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数百年沧桑后,如今仍在于日芬等一众非遗传承人的指尖焕发着勃勃生机。
  延续传统 匠心出新

  2010年,汪疃镇面食技艺协会会长于日芬自48岁在访友时与一位80多岁的花饽饽老艺人结缘,由此便走上了“胶东花饽饽”非遗传承的道路。
  “就怕俺这一代走了,没人会做花饽饽,你可千万别扔了。”老艺人说。
  “放心,我这一辈,我的后代都扔不了。”倾囊相授之恩使得于日芬深受感动,她心中对非遗传承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于是当即爽快地答应了老艺人唯一的请求。
  于日芬本就心灵手巧,在得到老艺人的悉心指点后,她的面食制作技艺很快便更上一层楼,手中的花饽饽也变得越来越“俊俏”。学成后的她始终保持着不骄不躁的心态,将老艺人的殷切嘱托放在心上。为了学习各家所长,她辗转胶东各地,遍访名师学艺;为了提升花饽饽的口感,她整月都窝在家里,不断地做实验,研究最佳配方。
  “每天能蒸3大盆饽饽,分给村里人试吃,直到他们说好吃为止!”于日芬说。
  4个小时、2个小时、1个小时……经过无数次对水、蛋、奶配比的实验,于日芬终于成功找到了制作花饽饽原料的最佳配比,如此一来,不仅蒸制一锅花饽饽的时间大大缩短,花饽饽的口感也变得更加筋道香甜。
  除此之外,于日芬改进花饽饽用料和技艺的探索也未止步。一方面,她创新构思,科学调配,将制作花饽饽的原始可食用色素染色技艺进行升级,转换成利用各种蔬菜、水果榨汁进行染色,并推出了花饽饽粗粮保健系列;另一方面,她在网上认真收集资料,并到河北、山西等地学习各种面塑技艺,对花饽饽的造型进行改进,让传统的花饽饽由简单的吃食演变为精致可口的“艺术品”。
  随着口感和花色品种的创新改良,于日芬制作花饽饽的名声越来越响,其精心研发的“胶东花饽饽”庆寿系列、宝宝生日系列、结婚系列等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远近闻名,畅销全国。凭着多年打拼和对面食技艺的执着爱好,于日芬的小工坊已颇具规模和影响力。“齐鲁名吃”“山东省巾帼增收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头衔纷至沓来,汪疃花饽饽也被列入“威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到威海来不得不带走的20种特色商品”名录,并获得由国家商标总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地。2017年10月,于日芬受邀参加第一届华侨节文化交流,亲临韩国传授面食加工技艺,更是进一步把“胶东花饽饽”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带出了国门。
  扎根乡间 诚信治村

  2014年,西管山村进行换届选举,村民们都期盼着推举一个“领头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在大家一致的呼声中,把花饽饽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能人”于日芬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她那时只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一定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为让村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于日芬以诚信为引领,将其他地区诚信体系的成功案例嫁接进村,建立起家庭诚信档案,引领村庄新风尚。最初,大部分村民对这一体系并不买账,于日芬也不着急,只是为参与志愿服务的村民认认真真记上应得的分数。年底,她利用村委大喇叭通知诚信分数高的村民前来领奖。看着别人喜气洋洋地从村委抱出一箱奖品,没领到奖品的村民心中满是懊悔。经此一役,“诚信”成了西管山村村民心中最要紧的事,那之后,村民们都积极投身于村中的志愿服务活动。
  党建引领有力,乡村振兴有方。为让村民更进一步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改过去基层社会治理建设“一阵风”“一头热”的尴尬局面,于日芬带领村两委,根据西管山村实际,全力推动乡村网格智治体系和工作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村民的声音延伸到村务的方方面面;走访党员群众,调研村情民意,了解村民冷暖,成为村情民意的“知情人”和村民冷暖“知心人”。
  在于日芬、村两委班子及西管山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路更平了,村居环境更美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示范村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西管山村正演绎着美丽的嬗变。
  引领创业 共同致富

  “作为基层党代表,我要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化为履职的动力和热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当好强村富民的领路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靠花饽饽精绝手艺发家致富的于日芬并不满足于“一枝独秀”,她仍铭记着自己当年对老艺人的承诺——要将“胶东花饽饽”的手艺传承下去。于是,她时刻关注着海内外市场的动向,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她立志要把花饽饽产业做大、做精,做成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胶东花饽饽”,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为了扶持困难群众创业,于日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胶东花饽饽”培训学校,乘着“乡村人才振兴培训直通车”进社区、跑村庄,无偿传授群众花饽饽制作技艺,并免费赠送制作工具,鼓励失业及下岗人员从事“胶东花饽饽”的加工、销售。这让不少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残障人士找到了自身价值,让下岗待业人员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众多农村妇女打通了致富的新途径。
  2013年4月,于日芬众望所归成为了汪疃镇面食技艺协会会长。2013年5月,于日芬又被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班讲师,为200余名农村妇女讲解花饽饽制作技巧,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试验的水、油、蛋最佳配比公布于众。作为会长,于日芬还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到烟台等地学习,然后将所学知识全部无偿地传授给广大学员。
  每年,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员拜师学艺。对每一名诚心学习的学员,于日芬都倾心尽力地教授技艺,从开店、采购设备和原材料,到花饽饽的选材、创意、销售等方面,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截至目前,于日芬已带出上百位花饽饽传承人,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并在北京、辽宁、内蒙古、烟台等地开了近百家“胶东花饽饽”连锁门店。
  此外,于日芬还会定期走进临港区的各中小学校,将面食技艺与传统节日习俗相结合,向学生传授面食制作巧法,让孩子们深刻了解家乡的面食文化,为发扬“胶东花饽饽”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培养新力量。
  十余年过去了,于日芬一手带出的不少学员都凭着花饽饽手艺发了家。有人提出过疑问:“花饽饽这么挣钱,你咋都让别人学走了?”
  “把老辈人的手艺传承下去是我的初心,众人在传承中赚钱致富,我很高兴。”于日芬对老艺人的承诺、全力支持乡村振兴的初心在时间的侵蚀中仍保持着本色,她表示,未来也将继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乡土气息”,让乡村文化振兴先行。(来源:今日临港)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复审:王璐瑶
编辑: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