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到来,游泳池、各种嬉水场所成了学生和家长解暑、运动的好去处。游泳在带来凉爽的同时,也可能诱发中耳炎、红眼病等疾病,给人们带来健康威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些威胁,避免游泳带来的“小麻烦”呢?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医生给出了合理建议。
暑期“游泳病”案例增加,儿童居多
“大夫,我儿子今年7岁,这个暑假我给他报了游泳班,前两天回来和我说耳朵进水了,但当时把水擦干了。不知道怎么这两天他老说耳朵闷,不舒服,我怀疑他耳朵发炎了。”日前,在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一处门诊室里,一名孩子的家长正向该院医生韩丽讲述她儿子的病症。
韩丽分析,该名患儿很可能是耵聍(耳屎)栓塞,游泳时耳道进水之后耵聍浸泡膨胀引发耳闷塞感。接下来的耳内镜检查也证实了这一诊断。随后,韩丽为其取出耵聍,患儿不适感即刻消失。“如果孩子伴有耳痛,也有可能是外耳道炎,或外耳道途径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游泳后耳朵进水引发的,接受治疗的同时近期不能再去游泳,否则会加重病情。”韩丽提醒。
“除了游泳导致的耳病外,还有的人因呛水或敏感引发鼻窦炎。”韩丽介绍,暑假以来,因为游泳导致中耳炎和鼻窦炎的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儿童,占了多数。
每年暑假也是眼科就诊高峰,除了来配镜矫正近视的孩子外,游泳后眼睛出现不适来就医的也不少。7岁的小军参加游泳第2天,眼睛发红,眼部分泌物增多,家人急忙带他看诊,被诊断为结膜炎。
市立医院医生曲群介绍,进入夏季以后,因游泳引起的细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人数增多,其中大部分是儿童患者。
游泳致耳朵进水,切勿抠挖
“由游泳引发的耳病主要有外耳道炎和中耳炎。”韩丽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游泳,儿童患耳病的几率更大。在游泳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暑期儿童游泳人数明显增多,另外,儿童游泳时有时候扎个猛子,有时候蹦蹦跳跳,外加个别泳姿不正确,更容易导致耳鼻进水,引起中耳炎和鼻窦炎。
此外,对于已经患有感冒、慢性中耳炎等疾病的人群,耳朵因游泳进水后处理不当,更容易加重病情,建议上呼吸道感染期间避免游泳,有慢性中耳炎者,尽可能做好耳道保护。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那种耳朵里正好耵聍比较多,或者已经结块的耵聍贴敷在鼓膜表面,耵聍被水泡涨,堵在外耳道深部,这种情况需就医处理,如自行乱掏耳朵,很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韩丽建议,泳池水入耳后,可将头向进水一侧的耳朵倾斜,轻轻甩头,或按压耳屏软骨,或辅以单脚跳动,随着液体表面张力的解除,使水自然控出,切忌用手或他物去抠。患病期间不宜游泳,待病情康复后可游泳,但最好在游泳前佩戴耳塞。“也可以在进入游泳学习班之前,到医院请医生了解一下耳道和鼓膜的情况,再参加学习会更安全。”韩丽说。
“除了因游泳导致耳病外,还有因呛水或敏感引发鼻窦炎的。”韩丽介绍,初学游泳的人很容易呛水或吸气时鼻内进水,此时分泌物和不干净的水容易呛入鼻窦内,诱发鼻窦炎,“鼻窦炎的症状通常为鼻塞、流鼻涕,与感冒症状相似,严重的会出现流脓鼻涕、上颌骨、面部疼痛等,如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
此外,室内泳池内一般会投放含漂白粉的消毒液来消毒。“漂白粉里的化学物质对鼻黏膜有刺激作用,游泳时如果含有漂白粉的水进入鼻子,刺激鼻腔,易诱发鼻炎。”韩丽建议,有鼻炎的人,游泳前要做好防范工作,例如戴鼻夹等。
游泳时注意卫生,提防红眼病
游泳容易感染的眼病中,比较常见的是急性结膜炎(即俗称的‘红眼病’)。一般发病特别急,游泳后不到一天就可发病。”曲群介绍,结膜炎发病时会感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红肿,分泌物多,早晨起床后,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等。其病原体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引起,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手、毛巾、脸盆、游泳池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眼部出现以上症状就要尽快就医。
“此外,有部分孩子游泳后眼睛有些发红,有异物感,不是因为‘红眼病’,而是游泳池水中的氯或其他杂质对眼睛角膜上皮刺激引起的不适。”曲群建议,家长可以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帮孩子冲洗下眼睛,再观察一两天,多数可以自行缓解,“如果孩子症状加重、眼部分泌物增多,则应尽早到医院排查原因。”
如何预防因游泳导致的结膜炎呢?曲群建议,不共用毛巾、脸盆、手帕等物品;勤洗手,不揉眼睛;游泳时最好选择密封性比较好的游泳镜,游泳后立即用淋浴洗脸、洗澡,有条件的可以用眼药水冲洗眼睛,“若游泳后感觉眼部不适,可点用妥布霉素滴眼液进行预防。”
■相关链接
游泳防染病,以下4点应注意:
1.尽量选择管理正规的游泳场所游泳,事先查看泳池有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水质公示等材料。如果要到天然水域游泳时,必须提前观察其是否清洁、有无被化学制品或工业废水污染的情况,千万不能在水质混浊、发绿、发黑、发腥、有臭味的水域游泳。
2.游泳前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口,如有伤口建议痊愈后再游泳。如果条件允许,游泳前到医院进行一下耳部和鼻腔检查,是更安全的选择。
3.游泳时正确佩戴泳镜和泳帽、耳塞、鼻夹等,避免佩戴隐形眼镜,近视人群可选配合适的带度数的泳镜。尽量避免用手搓揉眼睛、抠挖耳朵。
4.自带游泳用品及毛巾、拖鞋等生活用品,避免与他人共用;游泳后,及时用流动的清洁水和肥皂水充分洗脸、洗澡,清洗泳镜、泳帽。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