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正国这个名字对于今天很多人而言很陌生,但这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他是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五十军当时唯一的副军长),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是志愿军烈士中4位级别最高的指挥员之一。

董凤奎
“常胜师长”蔡正国

蔡正国
1932年4月,蔡正国在江西永新县参加红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三军团教导营一连支部书记。在贵州土城战斗中,一颗子弹打进蔡正国颈喉肩窝部的深处,在没有医生、没有任何治疗药物的情况下,蔡正国让战友们把他按在门板上,用刺刀生生地挑出了肩窝深处的子弹。伤口不可避免地感染了,他发起了高烧。蔡正国忍着伤口的剧痛,忍着难耐的高烧,艰难地跟随着部队继续行军。一天清晨,他从昏睡中醒来,看到周边空荡荡,以及身边的几块大洋后,清楚地明白组织的意思是希望他先行养伤。他知道,如果留下养伤,伤好后他就再也无法找到部队,只能返回家乡了。他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决心去追赶部队,就是死也要死在部队。他摇摇晃晃地爬起来,把那几块大洋藏进贴身的口袋里,一刻也不敢耽搁,咬着牙向部队行进的方向赶去。那一路,他是靠着超人的毅力走过来的。沿途遇到哪个部队,他就跟着哪个部队走,边走边打听自己的部队。蔡正国后来在《自传》里写道:“幸好伤在颈喉肩窝部,自己勉强咬紧牙关,忍受痛苦,跟队前进,部队每日走60里我可走40里,部队若停止行军休息一两天,我又跟上部队,每晚宿营时靠到哪个部队就到他们那里去换换药,如果是伤在腿上,就很难想象。”蔡正国的伤口,竟在追赶部队的路上奇迹般地愈合了。一个多月后,蔡正国终于追上了自己的部队。
七七事变后,蔡正国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补充团参谋长、一一五师独立支队第一团参谋长。1939年,他随部队挺进山东,历任团长、参谋长等职。1945年9月,蔡正国担任山东军区第六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率部冲破敌人阻拦,从海路挺进东北,进至辽宁的安东(丹东)地区。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蔡正国历任第二纵队参谋长、四纵十一师师长、十师师长,参与指挥了营口、海城、桓仁、新开岭、梅河口、“四保临江”、鞍山等战斗,为解放这些城市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在1946年冬天,蔡正国奉命率领一个师留守辽东地区,在敌后独立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攻,受到辽东军区通令表扬,蔡正国本人也被称为“常胜师长”。
1948年9月,蔡正国率部参加辽沈战役,随第四纵队其他两师,迅速转向锦州以南,切断了锦西、兴城之间敌人的联系。在塔山阻击战中,十师二十八团、三十团以坚强的意志死守塔山,击退国民党军九十五师两次大规模冲击、八次连续冲锋,打掉了敌军的锐气,而我军的塔山阵地却寸土未失。战斗结束后,蔡正国麾下的十师二十八团荣获“守备英雄团”荣誉称号。
辽沈战役后,蔡正国担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一师师长,上级命令蔡正国师先行入关接管北平,后来又作为入城部队接受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检阅,随后蔡正国率领部队一路南下打过长江。1949年7月,蔡正国任第四十军副军长,参加了衡宝战役和广西横县以东战斗,紧接着又追歼残敌,强渡琼州海峡,于1950年4月解放海南岛。
用计歼灭英军精锐部队第二十七旅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19日晚,编入第十三兵团的四十军与兄弟部队一起,首批入朝参战。
四十军入朝不到10天,就投入第一次战役。由副军长蔡正国指挥的一二一师在两水洞一线拖住两万余众的美军,造成敌人温井、熙川的兵力空虚。西线志愿军司令部迅速命令两个军实行战略迂回,两天内攻取了温井。这样一来,价川一线的“联合国军”受到严重威胁,被迫于11月3日全线撤退到清川江以南。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以歼敌5.2万人的胜利落下帷幕。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给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1年3月,蔡正国调任五十军副军长。
在第五十军到任一个来月,就赶上了第四次战役。第四次战役开始前,五十军军长曾泽生和军政委徐文烈赴志司开会、军参谋长舒行回国集训。所以在第四次战役最初几天,也就是五十军汉江阻击战最艰难的阶段,主要是蔡正国副军长在军副参谋长李佐等同志的协助下指挥的。
从1952年1月25日开始,“联合国军”在汉城以北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属于正面防御的五十军,面对的敌人是英军第二十七旅。该旅是入朝英军的精锐,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装备优良,配有一个坦克营。连续两天,英军的坦克全部出动,在炮火支援下,以集群冲锋的方式夺取了五十军的3个阵地,英军只有4辆坦克被毁。1952年1月27日上午10时,紧急作战会议在五十军军部指挥所召开。蔡正国提出派遣爆破小组夜间潜入英军阵地,炸毁敌人坦克的战斗方案。他坚定而激动地说:“……过分依赖武器优势的敌人,最害怕的是短兵相接的战斗,他们一旦没有了坦克,心里就害怕,就一切都完蛋了。我们纵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把英军的坦克搞掉!”
午夜时分,由一五二师组织的12个爆破小组,借着月光接近敌坦克阵地。随着一声声冲天而起的爆炸,英军的绝大多数坦克变成了一堆废铁。参加偷袭坦克的36名志愿军战士,有半数以上被炸死或受伤。
第二天清晨,五十军向英军发起进攻。经过激战,英军第二十七旅的官兵大部分被歼。志愿军乘隙发起反击,2月9日,第三十八军和第六十军一部经过两番激战,攻克了砥平里,随即向原州方向发展。
至此,志愿军的全线防御转为机动进攻,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第五十军的战绩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表彰。彭德怀等首长认为,把蔡正国放到五十军是选对了人。
召开军事会议时,一颗炸弹轰然爆炸
1953年2月中旬,汉江解冻。为了避免背水作战,2月下旬,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代政委邓华下令:已越过汉江的志愿军各部退回北岸,待机作战。总部命令:第五十军用8至10天时间,在南岸构筑工事,准备迎击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尾追。第五十军进入指定地点后不久,就被美军飞机侦察到。事情源于五十军开的一次运动会,全军的运动员和指战员黑压压地坐满了两边的山坡。有两架敌侦察机从空中飞来,因此,敌人知道这儿有重要的指挥机关。
4月12日晚上9时,第五十军坑道外的军部驻地,即一栋砖瓦结构的民房里,正在召开军事会议。9时40分左右,夜空里响起敌机的轰鸣。蔡正国正准备结束会议,一颗炸弹轰然爆炸。飞溅的弹片击中了蔡正国和他身后的作战处处长,蔡正国的头上和胸部多处中弹,被抬入坑道后昏迷过去。由于失血过多,当晚10时,蔡正国心脏停止了跳动。
人们从蔡正国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字条,那是他头天才写好的给妻子张博的信。信中写道:自己在朝鲜前线一切都好,部队打的都是胜仗,让妻子不要挂念,等这次战役过去,他就请假回来看她和儿子。没想到,这封信成了蔡正国的遗书。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的蔡正国之墓
五十军军部被炸事件,是志愿军入朝作战3年以来最严重的事件。在国内的彭德怀接到电报后,惊得说不出话来。毛泽东在看了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后,口里失声地“噢”了一下,刹那间脸色有些发白,喃喃地说:“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蔡正国的遗体被运回沈阳,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代政委邓华、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为蔡正国的墓碑撰写了碑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给蔡正国颁发了“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作为丈夫、父亲的蔡正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蔡正国是怎么想的,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和常人一样,无限眷恋着有着美好家园的世界。
牺牲前不久,蔡正国在上交组织并存入档案的《自传》中写到:“最近一年以来有一种想法,可能是错误的想法,想转业到地方去做点工作。年龄大了,身体也不是那样很好,经常有病。”那个年代的革命队伍,人们对党组织都这样坦白、忠诚。

1952年3月,蔡正国回国休整时与夫人张博及长子蔡四东的合影。
蔡正国的妻子叫张博。张博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4月与蔡正国结婚后,有过3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生在战争年代。分娩时,部队已经转移,只留下一名医生和一个警卫排。女儿一落地,用旧军装一裹,警卫排把产妇抬上担架,迅速冲出村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随即,身后响起了敌人的枪声。整整跑了一天一夜,甩掉追兵,产妇才吃上产后第一顿饭——警卫排长好不容易找来的一瓢煮玉米水。没有奶水,女儿不哭叫,只是瞪着大眼睛静静地望着母亲。张博不由潸然泪下,四处向有婴儿的乡亲家讨奶水喝。战争年代,老乡也穷,女儿先后共吃过24人的奶水,不到一个月,还是饿死了。

蔡正国怀抱长子蔡四东
蔡正国和张博丧女之痛的阴影,直到1948年第二个孩子蔡四东出生才散去。在张博的眼里,丈夫蔡正国虽然是沙场猛将,却特别爱孩子。每次回家,总要先去抱抱儿子。蔡正国在朝鲜一共给张博写了16封家书,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四东最近身体怎样?你们母子身体健壮对我是最大的安慰。因此前次给你们寄去的津贴费希望作改善营养条件吃到肚子里去,不要准备买这买那,身体坏了一切幸福都完了。”1953年2月16日,蔡正国在信中告诉张博:“很久未通信,原因近来准备战斗,每日忙得头昏眼花。”2月24日,蔡正国第三个孩子在黑龙江双城留守处出生。3月5日,蔡正国“闻讯欣喜”,在信中叮咛张博:“过去产期得下的毛病要特别注意……”3月27日,蔡正国给小儿子取了“小东”的名字,并将2月份的津贴费给妹妹和舅舅寄去,将预支3月份的津贴费给张博和儿子寄去。蔡正国有仪表整洁的好习惯。4月11日,在最后一封信中告诉张博,他要的镜子收到了,并再次嘱咐张博:“经常买点维他命丸吃,补助营养。”一天后,蔡正国永远离开了他无限思念的亲人。
永远的怀念
蔡正国战功卓著,为人谦和,艰苦朴素。他牺牲后,五十军的同志清理他的遗物列出的清单:马褡子1个、解放鞋1双、布鞋1双、电筒1个、破大衣1件、肥皂7条半、饭盒1个、筷子1双、白线1团、鞋油1盒,共计10样。一个勇敢、清正、廉洁的军人形象,永远存活在广大指战员的心里。
当时,张博刚生下小儿子蔡小东不久。前有丧女之痛,如今张博又听闻丈夫牺牲的噩耗,一度痛苦得晕了过去。但同样是军人出身的张博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她不得不振作起来。
可惜,就在英烈走后一年,他们的大儿子蔡四东因意外离世,年仅7岁。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博再也撑不住了,她一度精神失常,甚至连路都走不了。
可是她还有个小儿子蔡小东需要照顾啊!

董凤奎
组织上见她身心俱损,便想找个人来照顾她。这个时候,解放军二分部的副政委董凤奎走进了她的生活。为了照顾好张博母子,董凤奎也牺牲了许多。他一生都没有要自己的孩子,对蔡小东视如己出(蔡小东后改名为董耀东——编者注)。

参军后的青年蔡小东
而作为烈士的后代,蔡小东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但他却用一生都在走进、了解、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在蔡正国牺牲多年后,当年的老战友提到他,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军委炮兵原司令员吴克华将军回忆:蔡正国是一名优秀的参谋人员,是优秀的参谋长。他工作十分认真细致,我们在一起的合作非常好。后来蔡主动要求到一线作战,任十一师师长,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中,率部深入敌后,坚持了一个多月,有力地牵制住了敌方兵力,为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受到上级的通报嘉奖。军委工程兵原副司令员胡奇才将军说:“在新开岭战役中,蔡率十一师正面诱敌深入,一步步将敌人引进伏击地域,最后歼灭敌二十五师8000余人,俘敌师长以下5000余人,开创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一次战役中歼敌军一个整师的先例。”军政大学原副政委李丙令将军提到和蔡正国一起战斗的往事,动情地说:“蔡在工作上非常讲求方法,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军事能力很强,随时总结经验,组织战斗严谨,打仗很少吃亏。只要是他指挥打仗,别人都很服气。而且为人谦和,从不骄傲自满,平常非常注意学习,行军打仗总带着书,开会记笔记。”他又回忆道: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时,十一师被派到敌后牵制敌人。当时,敌人对十一师围追堵截,部队常常是到了一个地方,连电台还没来得及架起来,敌人就从后面追上来了。有一次,部队被敌人包围在里面,好几天也没与东野总部联络上,林彪急得整天守在电台旁等消息,以为这个师肯定是完了,被敌人吃掉了。当时敌人也很得意,用飞机散发传单,扬言这次一定要活捉师长蔡正国、政委李丙令。当有人拿着敌人的传单送给蔡看时,他只看了一眼就忍不住笑了。原来,敌人的传单写错了名字,上面写的是:“活捉师长蔡丙令、政委李正国。”大家见师长如此镇静自若,心情立刻轻松下来了。

1990年10月22日,蔡小东(中)跟随志愿军烈士家属代表团出访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
原东野四纵十师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师长)、后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何英对蔡正国的评价是:“要求自己很严格,从不搞特殊化,不计较小事,也从不和上下级闹无原则纠纷。平时说话少,是个很爱动脑子的人。蔡与各级指挥员的关系都很好,对部下要求很严格,但从不骂人,不说粗话。”
1990年10月22日,在迟浩田的关心下,蔡小东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代表团出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临走的时候,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松林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蔡小东也感慨地说:“是啊,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来。”他想:“如果下次再来,一定要去青龙洞,一定要去父亲最终倒下的地方看看,一定要到那里去祭奠我的父亲。”(2020年8月30日,蔡小东病逝——编者注)
蔡正国(1909—1953),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4月参加红军,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12月,进入于都公略步兵学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34年8月后,任中央人民武装总动员部补充第四团连长,第三军团教导营第一连党支部书记、第三连排长等职。全国抗战爆发后,蔡正国任一一五师教导大队三队队长。在平型关战斗中,率队英勇阻击驰援日军。1937年10月后,任一一五师补充团参谋长、教导第二师第二团团长、教导第二旅参谋长、胶东军区教导第二团团长。1945年9月后,任山东野战军第六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第十一师师长。1947年4月,任第十师师长。1948年,在塔山阻击战中,蔡正国亲临前线指挥,切断了东北敌军南逃之路。1948年11月,蔡正国率部随第四野战军主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中包围北平(现北京)的作战。北平和平解放后,率部随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1949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副军长。1950年10月,随第四十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取得了全歼英国皇家坦克营和痛歼英军第二十七旅的辉煌战绩,为我军以步兵攻击敌人坦克开创先例。1953年4月12日,在龟城郡青龙里遭敌空袭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给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