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杨平章)9月19日,市新闻办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积极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乔文鹏介绍,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保工作“双领先”战略,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桑沟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华夏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积极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在环境监管方面,我市实施严格规划管控、严格环保准入、严格执法监管、严格问题整改;严格落实“两高”项目“五个减量替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搭建以大气、海洋、污染源、危险废物为核心的“四大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聚焦环保督察问题清零,坚持“市委常委分区督导、市政府领导包案督导、责任单位负责落实”督办督查制度,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压实镇街、村居网格员责任,主动发现、及时解决问题。
在生态建设方面,我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调整1+1+N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重点河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连续5年全省最优。荣成市、环翠区、文登区入选省生态文明强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最优。启动全国首个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全市海草床面积达到7000亩,储碳6.48万吨。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3个,修复岸线120公里,修复滨海湿地超过1200公顷。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90余处,治理面积达500余公顷。
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市滚动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办法,2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2.65%,位列全省第一。新能源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华能高温气冷堆、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并网投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多式联运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欧、中亚、中蒙、中俄班列常态化运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比重达到70.45%,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加快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累计创建20家市级农牧循环一体化养殖示范企业。
市能源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洪凯介绍,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上半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34.3%,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14.4%,大幅快于省定时序进度。截至今年8月底,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3.1%。
乔文鹏表示,我市将继续坚定不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改革之力全面推进美丽威海建设。(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