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运用他们的智慧,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积累出各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的未必是旧的,现代的未必是新的,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用新的审美思想去审视传统审美事物的魅力,这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抑或是丝丝入扣的美食,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普及、提高全民保护“非遗”的意识,提高“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形成合力。同时,适度开发,适当创新,吸引年轻人从业。政府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倾斜,给予保障,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
从个体到机构、从机构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非遗系统性保护正吸引更多力量深入参与非遗传承,发挥积极作用;由相遇到相知、由相知到交往、由交往到共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使得中华文化和中国非遗在全世界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在开放的世界面前,广大青年更需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传承好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作者:环翠区温泉镇五渚河社区 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