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区凤林街道党工委聚焦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突破口,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方配合的治理格局。
“三合一”机制
“单线治理”变“多元共治”
日前,经区凤林街道丽都社区新四区的“四方议事会”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各方代表围桌而坐,正在初步商讨给小区起名字一事。
“咱小区45、46两栋楼以前叫‘天和苑’,我觉得延续这个名字就挺好。”“‘和悦家园’怎么样?寓意咱们小区的居民和和气气、开心愉悦……”
听着大家的讨论,融洽的氛围让丽都社区党总支书记、新四区小区党支部原书记丛丽心中一时感慨万千:“新四区是一个很特殊的老旧小区,一共有14栋住宅楼,由好几个开发商分批建设,被大家笼统称为‘新四区’。”

小区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的新四区老旧破败,没有正经物业,居民的心也是散的。“多年以来,小区的管理一直是‘政府托底’,环境脏乱差始终是治理难点。去年,借助老旧小区改造,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来。”丛丽说。
为此,街道和社区共同探索建立了“支部统筹+问题前置+一事一议”的“三合一”工作机制,巧妙地将“物业引进”与改造提升同步推进,并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于改造的全过程,变“单线治理”为“多元共治”,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共建、共享治理成果。
引进物业企业
居民尝到“自治”甜头
小区改造怎样才能改到居民心坎上?改造后怎样管理才能让居民满意?社区党支部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我们广泛收集居民关于物业引进和小区改造的‘心愿单’,锁定居民最关心的、最急迫的难点堵点问题,逐一研判,制定措施,尽可能满足居民合理需要,让大家有更多参与感。”丛丽说。
在物业引进上,小区党支部一边走访居民,一边召开恳谈会,向居民讲解引入规范化物业管理的政策及物业服务专项内容,打消群众疑虑,同时对小区安保、卫生、停车管理等方面问需于民,引导居民意识从“政府兜底”向“自治共管”转变。
随着改造完成以及物业正式入驻,居民逐渐感受到小区有人专管和“散养”的差距。如今,这个停车有序、楼道灯不亮有人修、地面垃圾有人扫、井盖破损有人更换的崭新小区,让居民们的生活也随之焕然一新,尝到了小区“自治”的甜头。

多次召开优化改造方案座谈会。
今年3月,小区党支部又牵头召集物业公司、业委会及居民代表规划小区封闭方案,经过多次座谈,最终,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出兼顾居民停车利益和商铺经营利益的方案。经过合理规划,小区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来访也更加有序。
“小区从前长期处在‘散养’状态,居民之间缺乏沟通,凝聚力不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入驻的同步推进,特别是小区治理的方方面面都以居民需求为先,不仅让社会治理变得更有温度,居民的心也更齐了。”丛丽说,许多曾经反对引进物业的居民,看到小区党支部和物业企业在小区改造中的服务后,也逐渐放下成见,主动配合甚至积极参与到小区治理中,真正把小区当做“自己家”。
商议制定“睦邻公约”
居民主动融入小区治理
新四区的睦邻小路上建有一处连心亭,周围设有看板及小区改造前的照片,每个到连心亭休闲的居民都能回忆、知晓小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心中珍惜改造成果、爱护美好家园的恻隐之心。
居民林治东每天都会到亭子周围转一转,看看设施有没有破损、地上有没有垃圾,偶尔也会绕着亭子走走步,或在亭子里和邻居聊聊天。
连心亭建好后,林治东就主动请缨,担任了连心亭的“亭长”,主要负责看护周边设施,并提醒居民文明休闲,让这座优美又实用的亭子更好地服务小区居民。
“小区改造靠政府,但改造后怎么维护管理,不能仅靠物业公司,还得靠全体居民共同参与。”林治东说,“这么漂亮的小区,要是自己不知爱护,随意往地上扔垃圾,在亭子里乱写乱画,破坏花草树木,那么,改得再好的小区,不用多久也会打回原形。”

共同制定的“睦邻公约”。
广大居民的这份“自治”决心,催生了“睦邻公约”。“我们邀请小区党支部党员、居民代表等共同制定公约,对破坏小区停车秩序、损坏公共绿地等行为进行约定。”丛丽说,如今,“睦邻公约”就悬挂在小区里,这是新四区居民融入社会治理的象征。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唤醒了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未来,新四区党支部将逐步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居民“口味”的治理路径,让老旧小区由“改得好”向“管得好”、由“改小区”向“改生活”转变,让老小区的居民也能乐享“新生活”。(Hi威海客户端记者李林/文 图片均由丽都社区提供)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刘思冰
编辑:王佳琪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刘思冰
编辑: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