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镇街新闻

草庙子镇:联建共建赋能,架起“先进村”与“后进村”互助桥梁

2024-12-25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临港区草庙子镇清风棋山片区积极探索并大力实施“一领三带”工作模式,以联建共建为核心手段,精心构建起“先进村”与“后进村”之间的互助桥梁,推动“先进村”带“后进村”、“后进村”学“先进村”。通过这种双向互动,联建村在治理效能提升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资源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整合与高效利用。
  产业“多点开花”
  致富路越走越宽
  走进草庙子镇蒋家庄村的养猪大棚,只见一群黑白相间的巴马香猪正在圈舍里扭动着胖胖的身躯,等待着饲养员投喂。看着这些肥壮的巴马香猪,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巴马香猪皮薄肉细、味美甘香,销售价格比一般家猪要高一些,很受顾客青睐。

  这里除了养巴马香猪外还养着藏香猪。“今早刚卖出去一头小的藏香猪,毛猪出售价一斤在20元左右。”刘翊介绍,去年大棚刚建起来的时候,只引进了5头藏香猪猪仔,经过一年多的自繁自养,现已发展到50多头。“再繁育一年,我们的养猪大棚就形成规模了,那个时候,才能真正谈得上是产业。”

  香猪养殖是蒋家庄村村集体经济项目,2023年,清风棋山片区整合片区资产资源,扩大片区巴马香猪养殖规模,新增4间猪舍、120头猪仔。按照目前的养殖情况,从明年起,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至6万元。为拓宽致富门路,蒋家庄村还大力发展淡水鱼养殖,新建3座养鱼池,投放2万尾虹鳟鱼等珍稀淡水鱼鱼苗。
  近年来,清风棋山片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各个村积极挖掘自身特色,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实现产业“多点开花”,以发展特色农业拓宽乡村振兴路。
  苹果种植一直是垛岭村及附近村庄的支柱产业,但产品附加值低,带动增收能力有限。

  “将苹果加工成苹果干,产品附加值增加一倍不止。”在外出考察取经后,垛岭村有了这个发展思路,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经过近3年的不断探索和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推进,垛岭村果干加工技术愈加成熟。为进一步扩大果干生产效能,垛岭村对原有加工厂进行改造,扩建厂房400余平方米,增设巴氏消毒流水线、臭氧机等设施,通过系列商标注册、内部设施升级、食品安全审核等流程,如今,垛岭村的苹果干已上架电商平台,成功拓宽销售渠道,带动联建村集体及村民年增收50万元。
  垛岭村趁热打铁,积极招引外来创业人才,探索新型经营运转方式,采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进行地瓜粉条加工,如今,地瓜粉加工厂已经带动周边60万斤地瓜销售,帮助1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当下,清风棋山片区村与村之间抱团发展、相互助力,走出一条“头雁带动雁阵、局部带动片区”的乡村振兴路径。
  推进帮带治理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清风棋山片区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以帮带治理为抓手,着力打造乡村服务圈、治理圈和生活圈,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在环境、服务、乡风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切实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和群众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围绕环境共治,清风棋山片区构建起“联合党委—联建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乡贤)中心户”四级网格治理架构。由19名网格长组成的“网格服务蓝马甲”队伍,与204名党员(乡贤)中心户一起,深入基层开展联系走访工作。他们如同乡村治理的“绣花针”,绣出乡村环境的新画卷,形成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良好局面,无论是村庄道路的清洁维护,还是垃圾处理、河道整治等环境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服务共享更是清风棋山片区的一大亮点。联合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精心制订片区服务事项清单,涵盖43项“我来跑”代办事项,让群众办事不再难。同时,跨村组建的帮办代办、扶困助老、矛盾调解3支“志愿服务红马甲”队伍,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达500余次,用热情和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此外,片区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每月10日举办“红旗大集”,为群众提供理发、义诊、农艺培训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
  乡风共育在清风棋山片区也结出累累硕果。通过跨村组建锣鼓队、秧歌队、戏曲队等6支文艺队伍,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一场场精彩的“产业兴·乡村美”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如同一粒粒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些活动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出融洽和谐的乡村氛围,增强了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慧/文 刘志鹏/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