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Hi米漫谈丨“高贵”的面包如何适配“中国胃”

2025-02-21 编辑: 孙晓丽

  这两年,随着精致烘焙的价格水涨船高,品牌面包店的受众不再聚焦普通打工人,除了口味上的创新,还格外注重外观好看和包装精致度,这让有些“面包脑袋”宁可去主打“新鲜出炉,现烤现卖”的面包店前跟风排长队,也要无条件支持当季新口味。与此同时,面包店里浪费现象严重、品牌创新不接地气等问题频出,高高在上、价格昂贵的面包越来越难以适配“中国胃”。

  扔了也不打折?
  面包店为何兜售“显眼包”
 
  随着年轻人对饮食的追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精致烘焙无法自拔,每天限量供应的面包标榜着“美味需要等待”,可晚上10点一过,没卖完的面包只能一股脑销毁,浪费现象实在严重,这也让价格一路攀升的品牌面包,成了面包界的“显眼包”
  此前,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别让浪费成为面包店里的“显眼包”》,抨击了某些高端面包连锁店为了吸引顾客,追求货架上堆满面包的视觉冲击力,不惜过度生产,又为了维护自身的“高贵”品味不肯打折,一路攀升的报损率既抬高了溢价,也让浪费行为变本加厉在“勤俭节约”当道的中华大地,精致烘焙等高颜值、高社交属性的“舶来品”,如何更好地适应本土,还需继续修炼。和“显眼包”们相比,浙江台州的“爱心面包”行动,将每日剩余的新鲜面包送给街头巷尾的劳动者,一次次承载关怀的志愿之举,让夜色更暖人心。如果可以,这样的面包店还请多来一些。
 
  五谷杂粮,还是精致烘焙?
  “中国胃”吃不惯“洋面包”
 
  去早餐店吃一顿包子10块钱,去烘焙店里买两个面包要60元,今天,想换换早点口味的我再次被精致烘焙的“高贵”身价劝退。在某些品牌面包店,最便宜的贝果可颂均价十元起步,一个不够,两个超预算,比起早餐只能作为精致的下午茶。与昂贵的面包店相比,很多当地的早餐店简直是性价比拉满,八宝粥、小米粥、荷叶粥一应俱全,刚出锅的包子、蒸饺、烧麦、油条热气腾腾,这样看来,被五谷杂粮养刁的“中国胃”吃不惯“洋面包”也是理所应当。
  俗话说,“一地一风俗”,要想满足“中国胃”,除了口味偏好,还得尊重饮食文化,比如红豆馅、绿茶粉、黑芝麻等传统食材或许受众更广,结合传统时令节气特色文化推出的当季限定,反倒更符合当地口味。
 
  从“照骗”到“真香”
  “高奢面包”创新需要接地气
 
  跟着博主打卡新开的甜品店,精致的“照骗”张张惹人垂涎欲滴,进门一看却傻了眼。本以为去掉滤镜加成的高端面包,除了外表值得发个朋友圈,口感总该有些许独到之处,可仔细一嚼,不过是小麦粉和白砂糖换了一种排列组合方式进入口腔。
  还有些面包店为了搞创新,不惜在馅料里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全都来了个遍,最后靠ins风的海报文案骗得一批专注猎奇的“冤大头”前来买单。很显然,高高在上的精致烘焙店没有找准受众人群互联网上人均博主,现实中的你我往往只舍得偶尔吃顿“放纵餐”,热爱打卡出片的精致小众固然存在,但更多人还是优先追求性价比,适合“中国胃”的产品才更行得通。以较早完成本土化适应的肯德基为例,老北京鸡肉卷、嫩牛五方等最早一批中国特供,满足了不同地区的口味,如今热销的河南胡辣汤、柳州螺蛳粉等城市限定,也深受部分人群的喜爱,价格实惠又重视本土化结合,恰是品牌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
  面包可以贵,但不能高贵。不适配“中国胃”,高高在上的面包店注定走不长久。(岳潇/文 仲鹤/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