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刘义岚)2月21日,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修订的《威海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有关情况。
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董辉介绍,新修订的《预案》在总结2023版预案修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机构调整实际,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后正式出台,共分为总则、组织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和附则四个部分。
据了解,此次修订对原预案结构进行了优化,使整体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对原预案第二部分中成员单位、现场指挥机构和工作组的相关职责进行了调整和删减,并在响应措施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预案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在运行机制方面,《预案》明确了信息报告的主体和信息发布的时限与要求,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灾情信息统计报送、核查评估、会商核定和部门间信息共享等工作。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和灾害救助工作需要等因素,明确四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以及相应的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和响应措施,并提出启动条件调整、响应联动、响应终止等相关条件和程序,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灾情信息。
另外,《预案》还从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3个方面明确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工作,并提出资金保障、物资保障、通信和信息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和治安维护、装备和设施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社会动员保障、科技保障、宣传和培训等10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预案》适用于威海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干旱等水旱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高温、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较大及以上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市应急局党委委员、市应急救援指挥保障中心主任原忠江说。
此外,我市还将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重点在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开展实战演练,提升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应急准备、响应和救助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