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各大学校食堂纷纷迎回小“食客”。日前,国家教育部宣布在春季学期开展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今年将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学生吃得安心,家长才能放心,舌尖上的校园餐,既要安全实惠,还得营养美味,方可拿稳“美好‘食’光”招牌。
开门办食堂
做学生的“饭搭子”
近年来,国内时而发生的校园餐问题总能精准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年纪,吃饭这件事尤其不能将就。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一些学校食堂花了不少心思。外包竞选、校园厨神比拼招牌菜、家长入校陪餐……其实,自营也好,外包也罢,关键点不在于花哨的形式,而在于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食堂,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反馈,确保食堂饭菜的安全和质量。
近两年,威海羊亭学校的“妈妈餐厅”收获点赞无数。家长可以报名到学校食堂工作,从采购、清洗,到制作、打饭,都由家长亲自掌勺,这下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吃得是否健康了。还有一些学校鼓励师生同餐,做一个窗口打饭、一张餐桌吃饭的“饭搭子”,也不失为确保学生饭菜质量的好方法。
校园餐是个良心活儿,安全实惠、营养美味,看似简单,坚守不易。不必请星级大厨,简单丰富的家常菜其实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比家里的饭还好吃”是最大的肯定,学生用“嘴”吃出来的评价才是衡量校园餐满意度的最高尺度。
校园餐是个良心活儿,安全实惠、营养美味,看似简单,坚守不易。不必请星级大厨,简单丰富的家常菜其实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比家里的饭还好吃”是最大的肯定,学生用“嘴”吃出来的评价才是衡量校园餐满意度的最高尺度。
烟火聚人气
实现“双赢”局
校园餐是否能吸引人气,除了安全、实惠与味美,转变经营思路也是重要一环。与中小学里相对固定的套餐相比,大学食堂就餐选择更多,经济实惠、花样繁多的饭菜不仅让大学生有足够多的选择,也让校外大众心向往之。
去年,山东大学时隔4年再次对外开放,校外人员可以入校就餐,开放的大学食堂溢出了饭香,更广阔的社会人群涌进了大学食堂,甚至有不少网红推出大学食堂打卡攻略等,食堂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去年,山东大学时隔4年再次对外开放,校外人员可以入校就餐,开放的大学食堂溢出了饭香,更广阔的社会人群涌进了大学食堂,甚至有不少网红推出大学食堂打卡攻略等,食堂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丰富的选择,多样的口味,实惠的价格……校园食堂真诚的开放汇聚了超高的人气。纵观全国各大学校食堂开放情况,通过预约登记、刷身份证进校门的留痕过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员拥堵问题,避开就餐高峰期、加收餐费也保证了学生的就餐优先权。在确保学生就餐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开放增加的客流量为食堂带来更多的收入,也给了食堂进一步优化餐品的空间,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更大化利用。如此看来,开放的校园餐也能带来“人间烟火”味。
监管+监督
食品安全需要多方合力
食品安全需要多方合力
人气和美味固然令人欣喜,但在食品安全面前,其他因素都要排在其次。有些食堂为了增香甚至掩盖异味,添加的乙基麦芽酚超出国家标准规定,你不知道的是,那些香喷喷的炸鸡烧烤淀粉肠和惹人垂涎的米线螺蛳粉里或许隐藏着“科技与狠活”。
此前,央视网一则《王远菊的“本能”》报道了某大学食堂的餐饮监管问题,管理层漠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不作为等引发众怒,而这位说真话的“勇敢者”没等来反馈结果却等来一纸开除。“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除了加强食品上的监管,也要避免学校与食堂间因利益往来而出现的监管缺失痛点。
在尚且不完善的规则面前,没有人是既得利益者,与其各自为战,不如抱团取暖。整治校园餐,要从多方入手,既要明确校长的“第一责任人”地位,管理层从上到下树立主人翁意识,也要加强采购、配送、贮存、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规范管理,一旦发生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处理。当然,还得强化家委会、食品安全员等监督职责,做好食堂餐品反馈意见征集,畅通师生反映意见的渠道,这样的校园餐才能吃起来更舒心。(岳潇/文 仲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