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健康宣教四进行动丨《哪吒》启示:青少年心理成长密码

2025-03-15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哪吒2》不仅以视觉震撼征服观众,更通过成长故事,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逻辑。威海市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的心理治疗师和大家一起聊聊《哪吒2》带给我们的家庭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科学启示。

  叛逆: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还记得哪吒的“黑眼圈”吗?他的反叛实则是青春期寻求关注与自我证明的信号。心理学将青少年叛逆分为三个阶段(2—3岁、6—8岁、12—18岁),其中青春期的独立意识最强烈,表现为对抗规则、渴望自主。影片中,哪吒通过破坏性行为表达对偏见的反抗,映射了现实中青少年因压力或情感忽视而产生的行为异常。这也进一步提醒作为家长的我们,多透过表象理解孩子深层次的需求,以“温柔陪伴”代替压制,学会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家庭教育的核心:无条件地接纳
  李靖夫妇对哪吒的“魔丸”身份始终无条件接纳,甚至以生命守护。这种“安全型依恋”关系,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与心理韧性的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被父母接纳的青少年更易形成健康的自尊,并对外界负面评价产生更好的免疫力。反观敖丙之父敖光,从控制到放手的转变,则体现了“适时放手”的育儿智慧——爱不仅是保护,更是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
  自我认同:从标签到觉醒的蜕变
  哪吒从“魔丸”到“英雄”的转变,本质是一场自我认同的探索。电影里他不断追问“我是谁”,最终通过实际行动打破出身决定论,完成了对身份的终极接纳。心理学指出,自我认同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而标签化(如“坏孩子”)会加剧认同危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哪吒的这一句呐喊,在呼吁全社会摒弃刻板印象,关注形成行为背后的复杂成因。
  心理韧性:痛苦中的成长
  哪吒两次肉身重塑的设定,隐喻心理韧性的培养。他承受“穿心咒”的剧痛,却以清醒的意志突破束缚,印证了心理学的观点:逆境中的“主动痛苦”能激发潜能,塑造更好的抗压能力。这种精神也在启示青少年:成长的本质是直面挑战,而非逃避冲突。
  《哪吒2》以神话外壳包裹现实内核,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叛逆是成长的序章,接纳是家庭的基石,而自我觉醒是生命的终极命题。影片通过哪吒的蜕变,呼吁家长与社会以理解替代评判,以支持替代压制,为每个“魔童”铺就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来源:威海市立第三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