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登区

论道“文登学”:探秘一座城市的基因与性格

2025-03-29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千百年来,“文登学”美誉名扬四海。
  何谓“文登学”?
  “文登学”之名,来源于“文登县学”,最初的精神内涵是崇文尚学、尊师重教。在千年的发展中,“文登学”从最开始的士学文化,与道家文化、李龙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兼容并蓄,形成了以家国情怀为基石,以“仁爱、正义、明礼、尚学、守信”为主要内涵的文登学文化。
  3月28日,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与威海市社科联指导、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与中共威海市文登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文登学”思想内涵研究座谈会,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聚焦“文登学”的历史渊源、组成结构、文化意涵,阐释了“文登学”文化蕴含的“多元基因”,探索具有文登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文登学”名称来自县学学宫
  “文登学”是从哪里来的?
  普遍认为,“文登学”来源于“文登县学”,据记载,文登县学宫最早是北宋庆历年间敕建的。
  文登在宋代庆历年间就开始建有县学学宫,校址在文登县城东南隅,到宋徽宗大观年初修复的时候又增大扩建。此时的文登学宫宏大宽敞,在当时的登州府各县中名列第一,“大观初复增大之,规模宏敞,为诸邑冠”。文登县学按年向中央国子监输送贡士。


  到了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文登县学转向注重教养学生的六德、六行、六艺,宾兴之法等方式,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官学的兴办已经名扬四海。清乾隆年间,文登崇文之风达到极盛,召文台“扩其旧制”,大兴土木,盛况空前,当地民谚有“不临召文台,未览登州府”之说。
  也有学者理顺了一条更为久远的发展脉络。
  座谈会上,“文登学”研究学者于敬民提出了一条“文登学”演进的脉络路线图——早在六千五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北辛文化时期),随着文登地域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碎片化的文化;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时期),“曦仲宾日”使得文登地域人文文化告别碎片化时代;一千四百多年前,随着行政区划文登县的设立,地域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近千年前,随着文登县学的设立,文登地域有了正规化的学校名称“文登学”,改革开放后,“文登学”成为文登乃至威海地域文化的代称。
  古往今来,“文登学”仿佛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携载着文明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滋养着一方水土。
  一种尚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文登学”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走进文登召文台名士馆内,被乾隆皇帝誉为“卓然一代之完人”的徐士林,从政30年刚正不阿的“一代忠臣”丛兰……一个个名字闪耀着“文登学”的光辉,千年文脉和兴学传统在此延绵不息。


  自科举取士起,文登学子就榜上有名,明清两朝最为可观,留下“一榜七进士”“一门四进士”“父子同榜”“兄弟连镳”“祖孙三代三进士”等佳话,“文登学”也由此被叫响。
  时至今日,文登拥有国家级作协、书协、美协、音协等会员40多人,省级会员200多人,处在全国全省县区级市领先地位,在全国各地有一大批文登学人活跃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文登学”研究学者牛志宁认为,崇文尚学、尊师重教并且人才辈出,既是“文登学”之称的由来,也是“文登学”最本源、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而家国情怀是广义角度上的“文登学”重要精神内涵,文登人的优秀品质所在。
  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在文登打响,创建胶东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文登人拉开了胶东武装抗日救国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登为共和国贡献了4个集团军,哺育了130多位文登籍将军,先后有3.2万热血青年参军入伍,3.5万多人踊跃支前,7900多名文登儿女为国捐躯,成就了属于文登人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信仰之光。
  召文台上,崇文尚学累世不衰,召文台下,英雄壮志千秋万代。英雄之气,家国情怀,赋予了“文登学”以刚烈血性的风骨,也造就了当代文登人民忠义勇敢、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从现代视角读懂“文登学”
  新时代的“文登学”有哪些表现?
  文登学,并非千百年一成不变,从历史沿革到精神传承,“文登学”是兼具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精神气象。
  这些精神气象都体现在文登“好人群像”中。有牺牲生命勇救落水儿童的“中国好人”张开龙,有从1998年至今资助了100多名大学生、累计捐款40多万元的山东省道德模范、“最美拾荒人”李玉坤,有智救落水妇女的90岁老人孙兰俄,有十几年如一日为群众送医送药的家庭医生王明辉……他们是模范,是代表,更是每一个在平凡生活里发光发热的文登人的缩影。
  这些精神气象还体现在文登儿女的“奋斗图景”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王文水,多年坚守生产一线的张桂林、热爱技术创新改造的尹伟宁,科技求创新、巧搭农消桥梁的王绕宇,不断研发创新、提高效率的夏卫东……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登人在不同领域、以不同姿态,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为充满书卷气的“文登学”注入了热血,注入了使命,注入了情怀,注入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久弥新的使命价值,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正如文登区委书记乔新跃在“文登学”思想内涵研究座谈会上所说:“‘文登学’的内涵,在新时代仍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让这一发轫于文登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厚植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从中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以传统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千年文登学,且学且思,且歌且行。
  这是文登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哲学”——崇文崇德、不屈不挠、向上向善、自信自强。文登学,既是博大精深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传承和弘扬。时代变迁,文登学也不断拓展升华精神内核,赋予自身更多崭新内涵和使命,展现出更强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续写新的动人故事。(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璐瑶/文 图片资料片)
  签审:王
  复审:王璐瑶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