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还是有非常多盲区。
从“骨子里”关爱你

“成骨”不足,“破骨”有余
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
筛查建议
比如很多朋友会问,骨质疏松是不是就是缺钙?除了补钙,还能做点啥?当然,更多人是要么意识不到,要么觉得不用管。
从“骨子里”关爱你
在日前威海卫人民医院组织举办的骨质疏松义诊活动中,骨科专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了精准的骨骼健康评估,并提供骨密度检查精准判断骨质状况,为早期发现和干预骨质疏松提供可靠依据。

案例一
72岁的戚阿姨,去年手腕骨折刚恢复健康,左侧肋骨又因为地滑摔伤导致骨折,连呼吸都是疼痛难忍。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她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症(骨密度T值为-3.5),并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
案例二
前来咨询的宋大姐,因为皮炎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自己感觉身高都变矮了,骨密度检测显示T值-2.6。
案例三
81岁的王奶奶,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平时身体活动不灵活,经常感觉乏力、腰背痛,翻身困难,不能站立,在家里关窗户都快够不着了,经过检查发现,骨密度T值-5.8,被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义诊专家耐心解答患者关于原发性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代谢性骨病等方面的疑问,针对不同个体情况,从药物治疗、营养膳食、科学运动到生活方式优化,给予全方位的个性化指导。面对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担忧与困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科普,帮助大家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的危害与防治要点。
骨创外科战民庆主任介绍,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骨质疏松已然成为对中老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慢性疾病,且存在诊断率低、治疗率低、长期药物治疗依从性低的三低问题。与很多人认为的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化的自然现象不同,这其实是一种可诊断、可治疗的疾病。即使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在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健康管理后,也是可以得到治疗并降低骨折发生率的。
“成骨”不足,“破骨”有余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为特征的骨代谢失衡的全身性骨病。由于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往往在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
骨质疏松,不仅仅是缺钙那么简单!
大众对骨质疏松的了解,几乎只停留在“补钙”,最多也就是“钙+D”的层面上,我们通常讲“预防重于治疗、先于治疗”,而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可以倒推至30岁,甚至更早。因为人体骨量、骨密度的巅峰即在30岁左右,而社会现状是,40岁的人大多不会主动去预防。
骨骼如同“银行”,年轻时通过成骨细胞不断“存款”(骨形成),而破骨细胞则负责“取款”(骨吸收)。35岁后,骨吸收逐渐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缩水”。当骨密度(T值≤-2.5)严重降低、骨小梁如枯树枝般脆弱时,一个喷嚏或弯腰都可能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椎体、髋部等部位,其中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从年轻时做起,多摄入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35岁前向“骨骼银行”存入的微量元素越多,未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就越小,发生的年龄就越晚。
二级预防
绝经期后的女性,应每年体检评估骨密度,早期发现并尽早采取积极措施,减缓骨量丢失速度。
三级预防
已发生骨质疏松的人群,加强防摔、防碰的预防措施,面对骨折积极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一方面越早越好,越早越受益;另一方面如果年轻时没有骨骼健康管理意识,也不要破罐子破摔,永远都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每一个阶段的预防措施都是有意义的。
筛查建议
专家建议,女性在50岁之后应当进行常规骨质疏松症筛查,男性则应在65岁之后进行筛查,也可根据骨质疏松风险测试题等方法自行筛查。(来源:威海卫人民医院)
签审:张军涛
复审:孙美玲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