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挖本土资源,创新定制研学路线,推出“三同”教育和“初心回溯”两大特色课程,提供“品牌特色套餐”及“自选定制套餐”两大课程体系;从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土专家、先锋模范人物等群体中挖掘培育优秀师资,推出一批特色课程,建立党校课程库……在临港区草庙子镇党委党校(党员教育中心),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党员培训如火如荼展开。


近年来,草庙子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镇街党校建设的工作要求,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和党员教育培训需求,以“分级分类施训、专题精准赋能”为工作抓手,通过强化场景打造、深化课程供给、优化培训模式等措施,持续筑牢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主阵地,真正建设成为基层党委动员部署工作的指挥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总抓手,成功获评山东省重点乡镇(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荣誉称号。
丰富场景创新载体,知道“怎么学”
“老刘,该去吃饭了。”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草庙子镇悦泉社区81岁的居民董崇海会准时招呼他的“老伙计们”去社区幸福食堂吃饭。悦泉社区幸福食堂位于草庙子镇党校一楼,同时也是草庙子镇党校食堂。
“我们对食堂实行错峰使用,每天上午11点前是社区75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饭的社区食堂,11点后对来党校培训人员开放。”临港区草庙子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也是草庙子镇党校的特色之一。
走进草庙子镇党校,占地数千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场所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不仅有设施齐全的教室、研讨室,还配备了电教阅览室、食宿区,可同时容纳400名党员开展封闭式培训。“以前参加培训要跑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学习,还能和其他党员交流经验,特别方便!”参训党员刘家乐感慨道。


实体课堂夯实基础,实训场景则让理论“落地生根”。依托“党校+”理念打造的“五位一体”党建综合体,草庙子镇党校设有百年初心展厅、基层治理安全科普实训基地等特色功能区。在一次基层治理应急演练中,党员们通过模拟火灾救援、矛盾调解等场景,快速掌握了应急处置技巧,这种沉浸式培训让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此外,党校还充分利用“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推出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党员教育打破时空限制,更具吸引力。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党校精心规划的“研学路线”。围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四大专题,4条路线串联起18处现场教学点,专业讲解员全程“导览”,让党员们边看、边听、边悟。自路线开通以来,已承接各级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320余场,培训党员干部11600余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行走的课堂”。
精准对接实际需求,明确“学什么”
党员教育培训,如何真正激发党员队伍活力?草庙子镇党委党校(党员教育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田间地头的“泥土课”到车间厂房的“创新课”,从防汛一线的“实战课”到社区治理的“民生课”……党员教育培训正打破“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通过精准对接需求,构建起“理论+实践+特色”的立体课程体系,让每一名党员都能在“定制课堂”中汲取成长养分。


锚定党员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目标,草庙子镇党校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率先在理论课程开发上寻求突破。邀请上级党校教授、行业专家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将本地红色历史与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合,打造20余节“接地气”的理论课程,让晦涩的理论知识化作“听得懂、记得住”的鲜活故事。
聚焦临港区中心镇发展定位,草庙子镇党校将“问题导向”贯穿务实课程开发全过程,组建调研专班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收集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打磨7堂精品案例课,满足党员不同需要。其中,“三同”教育特色课程以乡村振兴片区为载体,设置农田劳作、基层调研等8项拓展板块,让党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已成为草庙子镇党员教育的金字招牌。


秉持“小班额、精准化”原则,草庙子镇党校针对农村、社区、企业党员的差异化需求,开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等40余期专题班,实现“农村党员学产业、社区党员学治理、企业党员学创新”的精准施教,累计培训党员超3000人次。在常态化培训基础上,草庙子镇党校创新推出“短平快”应急实训机制。每当进入森林防火、防汛备汛关键期,就会靶向开设“短平快”专项实训班次20余期,培训党员4500余人次,及时帮助党员提高急需的专业能力、实战能力,引导党员更好服务中心、服务发展。
分类施训精准滴灌,确保“学得好”
老旧果园变身“金果林”,零碳产业园崛起新业态,曾经发展滞后的村庄如今焕发勃勃生机……在草庙子镇,永丰村正以“跨村联建”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通过分类施策激活产业动能,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曾经,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经营性收入少、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像一道道枷锁,牢牢束缚着永丰村发展的脚步。转机始于2024年草庙子镇党员集中轮训。草庙子镇党委副书记周静以《坚持“一统领三赋能”推动村庄融合发展》为题,结合金井黄山片区“跨村联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组织融合、发展融合、治理融合的实践路径。
课堂上,翔实的数据、鲜活的对比、可操作的举措,让永丰村党总支书记刘翊如醍醐灌顶,密密麻麻的笔记里,记录的不仅是知识要点,更是对村庄未来的思考与规划。“人家都能通过‘跨村联建’实现大变化,我们现在做,不晚!”刘翊说。


培训结束后,永丰村迅速行动,在经验的启发下,以党建统领为核心,大胆探索“1+6+4”组织体系,打破蒋家庄村、垛岭村、周家庄村三村壁垒,成立实体化运营的共富公司,统筹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实现“握指成拳”。同时,创新推行“三单”机制和信用积分治理模式,精准对接需求、盘活资源、落地项目,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永丰村坚持“两条腿”走路,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立足当下,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开展老旧果园现代化改造项目,推进农产品初加工,与村民签订苹果、粮食等农产品收购协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着眼未来,将零碳理念与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建设零碳循环农业产业园,把减碳、降碳、固碳技术与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相结合,引进农家乐、科普研学等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通过‘跨村联建’,我们实现了组织、产业、治理三重融合,有效破解了村庄‘小散弱’难题,为乡村振兴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刘翊表示。如今,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永丰村徐徐展开。
草庙子镇党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铸魂”与“赋能”双轮驱动,通过更具活力的教育模式锤炼党员政治品格,以更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提升服务效能,持续凝聚基层先锋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慧/文 葛哲菲/图)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