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两名市民专程来到市体校南海水上训练基地,将一面绣着“办一流名校育桃李,感激一生救命恩”的锦旗送到赛艇队教练员手中,当面感谢他们在7月14日的生死救援。这场及时高效的救援,不仅展现了教练员的职业担当,更源于日常训练中锤炼的专业能力与学校长期坚守的安全育人理念。
危急时刻:半分钟完成生死救援
7月14日9时许,市体校赛艇队正在卓达公园海边进行日常训练。队员们劈波斩浪的身影刚掠过海面,随队的训练保障艇便在附近海域待命——这是队伍多年来形成的训练规范,保障艇始终与训练区域保持安全距离,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突然,一名游客慌张跑来呼救:“我家人在水里出事了!”教练员们瞬间警觉,目光扫向海面,发现大约在600多米外的水中,两名游客正被暗流裹挟着挣扎,身体不断下沉。“快!开保障艇!”带队教练一声令下,操作手迅速启动引擎,保障艇如离弦之箭划破水面。凭借日复一日训练中打磨出的精准操控能力,艇身在浪涛中平稳穿梭,不到半分钟就抵达事发点。
“抓紧救生圈!”教练员们默契配合,一人稳住艇身,一人抛出救生索,精准套住落水者腋下。在水流冲击下,他们弓步扎稳重心,用训练中积累的爆发力稳稳将两人拉上艇。检查发现,落水者仅轻微呛水,并无外伤,随后被安全送回岸边。
专业背后:训练不止于赛场
“能这么快救人,靠的是平时练得硬。”市体校水上中心负责人介绍,赛艇队常年坚持“训救结合”,队员每天除了技术训练,还要完成30分钟水上救援模拟——从判断水流方向到救生工具使用,从快速登艇到应急包扎,每个环节都反复打磨。教练员更是全员持有专业救生资格证,每年参与不少于40小时的急救培训。
过硬的训练成果不仅体现在救援现场。近年来,该队在省内等各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先后斩获多枚金牌,有10多名运动员考入大学,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展现的耐力与爆发力,正是日常高强度训练的缩影。“赛艇讲究人艇合一,救援时更需要冷静判断与快速反应,这些能力都是相通的。”一位教练员说。
安全防线:校园里的“必修课”
“这次救援不是偶然。”市体校安全处主任表示,学校始终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每学期都会组织游泳救生员培训班、全员消防演练、防溺水讲座等内容,从学生到全体教职工,人人都要过关。
获救游客送来锦旗时,仍心有余悸:“不熟悉水流就敢下水,真是万幸遇到了他们。”而在市体校赛艇队的训练日志上,新的计划已经拟定:下一步将联合海洋部门,在训练海域周边增设警示标识,同时开放部分救生培训课程,向市民普及近海安全知识。
“赛场上争荣誉,生活中守平安。”正如那面锦旗上的字迹,市体校用专业与责任,在海浪与人心之间,架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来源:威海体育)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