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威海客户端讯 8月6日,经区崮山镇邵家庄村的现代化无花果示范园里,青皮无花果挂在枝头,一旁的新品种“芭劳奈”也长势喜人。“这100多亩芭劳奈,亩产稳超6000斤,算下来一年能多挣20万元!”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邵天成说,这是靠“好种子”换来的甜蜜。
作为我市无花果核心产区,邵家庄曾靠青皮品种“打天下”。“名气是有,但市场单一、货架期短,挣不着大钱。”邵天成坦言。转机始于市农业农村部门带着专家进村,先是共建“春早秋延”大棚与冬暖棚,靠设施农业让无花果实现“四季挂果”;后期又筛选引进“芭劳奈”,这种个头比青皮大一半的无花果新品种,甜度高、果肉带颗粒感,尤其适合加工果干、果酱,恰好补上了青皮无花果的“短板”。“我们目前还引进了新品种冬青皮,正在苗木培育阶段,属于鲜食优良品种,口感甜糯,争取早日上市。”邵天成说。
如今,邵家庄的无花果鲜果不仅卖到全国,更成了深加工企业的“香饽饽”。“光果干一项,每吨就能多卖不少。”邵天成算着账说,全村无花果年产值比之前翻了一番。
不仅是无花果,邵家庄的甘薯地也藏着“种的学问”。田埂上,用本地蜂蜜薯培育的“威薯六号”长势正好,淀粉含量高、口感绵甜。不远处,引进的红春香、玛莎莉甘薯也在酝酿甜蜜。“这些好品种不光俺村种,初村镇也引进扩产了300多亩,荣成、乳山、文登的农户也都跟着种。”邵天成说。
邵家庄的“种果增收”,正是我市种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我市把种业视作农业的“芯片”,近五年引进农作物品种500多个,并同步开展筛选试验,最终选出涵盖苹果、甘薯、马铃薯、花生、玉米等30余个适宜本地种植的新品种(系)。
不仅如此,我市还集中力量推进本土选育。在市农业科学院的试验农场,无花果“锦青”“紫黛”、苹果“威红1号”、花生“威花2号”……带着“威海印记”的20多个新品种挂着标牌,长势正旺。“这些都是‘土生土长’或‘本土化改造’的良种,最适合威海的气候、土壤。”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无花果“锦青”已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花生“威花1号”“威花2号”已完成品种登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员雯)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