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威海:科技创新引擎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5-08-27 编辑: 史秀英

        在威海,科技创新正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智能悬架,到攻克“卡脖子”难题的电机模拟器,本土企业的创新突破与全市构建的一流创新生态同频共振。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家企业,解码他们的创新活力。

        在天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天润工业承担的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汽车智能悬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有了重要进展。其核心板块CDC电磁阀智能装配线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国内商用车空气悬架领域首个全流程智能化产线,它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打响了智能悬架核心部件国产替代的关键一战。

        空气悬架系统中,CDC减震器堪称“神经中枢”,能以毫秒级速度精准调节减震器软硬,而其核心部件电磁阀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为突破这一壁垒,威海市科技部门牵头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天润工业联合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组建攻关专班,连续两年拿下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支持,获得资助资金超1700万元。2024年,企业还成功获批建设山东省发动机曲轴/连杆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持续创新筑牢平台支撑。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搭建“高校+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的创新链专班,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6个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获省级资金5614万元,较上年增长51%。

        科技创新的活力,同样在威海天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迸发。今年,企业依托威海“揭榜挂帅”攻关机制,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成功攻克并联拓扑环流抑制技术,成为国内首家掌握高性能电机模拟器核心技术的企业。这项入选威海市“卡脖子”攻关项目库的技术,30多项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设备售价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毛利达50%,首台设备已顺利交付苏州企业。

        天达的创新成果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更吸引了资本的关注。山东财金集团通过旗下基金认缴,加速了企业技术产业化进程。

        从企业的单点突破,到全市创新生态的系统跃升,威海正以精准施策激活创新动能。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3%,持续位居全省首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9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24家。(Hi威海客户端记者 鞠燕燕 邱晨钰 鞠洪业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