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临港区

硬核基建+特色育人,临港区解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

2025-09-15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均衡发展,需要“软硬兼施”。今年以来,临港区既关注学校师资、课程等内涵建设,也重视校舍、食堂等基础设施的保障,深入推进“配齐科学副校长”“推进基建项目”等一系列举措,让全区1万余名在校学生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在学校里尽享“个性化”发展和“被关爱”等需求,交出一份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发展的“教育答卷”。

  基础设施焕新升级 校园建设全面提速
  9月8日,在蔄山中学食堂对面,一栋崭新的三层食堂已经封顶,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工作。
  今年8月份,蔄山中小学升级改造项目新建餐厅正式开工,食堂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成后可供1428人同时就餐。“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注重供餐能力的提升,新食堂不但面积更大、餐线更长,窗口也更多了,能够有效解决就餐高峰期拥堵的问题,投入使用后全校师生就餐时间能够缩短一半。”项目负责人王景军说。


  细节决定成败。在项目启动前,设计团队便着重优化厨房功能布局,充分落实明厨亮灶的硬件需求,并采购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设备,提高餐饮品质,保证菜品的新鲜度和热度。
  同时,施工团队实施严格的监理,对进场材料、设施设备以及工程关键节点的验收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要求,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新建餐厅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11月前投入使用。
  新建餐厅是蔄山中小学升级改造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还包括塑胶操场和篮球场的维修、停车场的修建、地下管网的改造等,通过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近年来,临港区不断推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了怡康苑幼儿园、观澜悦幼儿园等多所公办幼儿园,并对蔄山中学风雨操场等进行改造升级,为中小学更新配备了智慧黑板,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了“学有优教”。
  “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校舍安全改造、教学设备现代化等工程,重点投向乡村和薄弱学校,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临港区教育体育服务中心教研中心主任鞠洪柏说。
  佳绩频传特色 社团玩出新花样
  9月8日下课后,蔄山小学三年级学生李佳俊立马飞奔到无人机社团,准备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进行无人机操控训练,这是他每天最期待的时刻。
  “咱们从旗杆转过来的时候一定不要停,要保证平稳顺滑地升起来……”在开展正式训练之前,社团指导老师邢喜刚会对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细细叮嘱。
  正式训练开始后,大家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操控练习,操控无人机穿梭于设定好的障碍物之间,并根据指导老师的口令精准击落场地中间的目标物。
  “我从一年级开始加入社团,以前从网上看到一些大哥哥大姐姐玩无人机就感觉很酷,学校有这样学习的机会我立马就报名了。”李佳俊说。
  对于社团的每一名学生来说,每场训练都是一次“实战”。经过2025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山东赛区)的激烈角逐,今年7月份,蔄山小学13名队员站在了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赛场上,在无人机精准操控项目中表现出色,成功斩获4枚金牌、7枚银牌、1枚铜牌。而在无人机综合应用接力挑战赛中,3名选手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全国一等奖。
  除了无人机社团外,蔄山小学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航天模型、3D打印、激光雕刻、创意编程等科技社团,多年来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为了构建专业化科创指导体系,临港区成功打破教育“围墙”,主动链接社会资源,聘请各大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中小学科技副校长,其中蔄山小学的科技副校长就是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猛。“刘教授结合前沿科技趋势与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校制定了科学的科创教育目标、课程框架,不但能够弥补校内教师在高端科创领域的认知短板,也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科研场景与技术应用的实践机会。”蔄山小学副校长孙明说。
  从基础设施的“焕新升级”到特色教育的“百花齐放”,临港区以“硬投入”夯实教育根基,用“软服务”提升育人品质,走出了一条以均衡促优质、以特色谋发展的教育之路。
  “我们将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初中学业质量提升’等项目,继续拓展科技教育、体育美育等特色项目,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推动教学质量科学化、精细化提升,打造临港教育品牌。”鞠洪柏说。(来源:今日临港)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