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镇街新闻

打造会呼吸的“零碳田园” ——临港区草庙子镇永丰村成功探索致富新路

2025-09-16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光伏发电、生态养殖、有机肥还田、绿色种植……临港区草庙子镇永丰村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的致富新路,通过零碳循环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零碳赋能:光能驱动,绿色发展动力足

  秋日晴空下,永丰村零碳循环农业产业园里,一道架设深蓝色光伏板的长廊成为亮眼风景。
  这座被誉为园区“绿色心脏”的光伏设施,年均发电量达12万千瓦时,除满足园区生产生活用电外,每年还可向国家电网输送余电3万余千瓦时,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双赢。长廊两侧,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依次排列,系统介绍生态循环农业知识和清洁发电原理,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
  以光伏长廊为起点,园区的零碳循环体系正展现出多重效益,为整个园区的循环农业提供了坚实基础。长廊产生的绿色电力不仅驱动着园区的各种设备,更关键的是,它为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区提供了动力保障。

  粪污处理方面,园区每天产生的200吨畜禽粪便通过自动化处理系统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这些曾经的污染源经过干湿分离和高温发酵,转化为高品质有机肥和液态肥水,全部回用于园区种植,使化学化肥使用量减少8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0%,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你看,我们这种循环模式不仅净化了环境,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站在蚯果共生基地里,技术员指着眼前的果园说,“就拿这儿来说,咱们在树上种苹果,树下养蚯蚓,这么一来,每亩地的收入比以前增长了不少。”
  园区粪污处理系统提供的有机肥为蚯果共生基地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地种植的高端苹果个个色泽饱满,因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市场售价较普通苹果高出50%。树下养殖的蚯蚓既可作为高蛋白饲料供应鱼塘养殖,其排泄物又是优质有机肥,还可作为中药材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实现了“一地多收”的良性循环。


  技术员指着水面介绍:“这个鱼塘,从4亩扩建到15亩,3年来一直养殖鲟鱼、鲢鱼等优质品种。今年新投放的鳜鱼不仅能控制杂鱼、减少饲料投入,经济价值更高,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塘内配备的智能供氧系统有效保障了鱼类的生长环境,目前存鱼量约3万斤,预计可带来30余万元产值。令人欣喜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垂钓,收入已超过传统卖鱼模式,同时还带动了园区餐饮业的发展。

  绿色循环:变废为宝,生态农业显效益

  “这是经过绿色种养循环处理后的固体粪肥,由猪粪经过干湿分离后加工而成,可直接安全地用于农田施肥。”9月2日,在永丰村零碳循环农业产业园的生物发酵循环车间内内,村党总支书记刘翊介绍。
  刘翊所说的“绿色种养循环”,是一套系统化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首先被运送至生物发酵循环处理车间,进行干湿分离,分离后的固体部分经过高温发酵腐熟,转化为稳定无害的有机肥,液体部分则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直接用于园区作物浇灌,实现了养分的全量循环利用。


  鱼果共生大棚内,也运行着这一绿色种养循环模式。4座直径5米的圆形鱼池整齐排列,鲟鱼、鲂鱼在水中游动。养殖产生的废水和粪便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处理系统,经过净化后变成富含养分的灌溉水,再精准输送到果树种植区。
  这些闭环处理体系不仅实现了养殖废水的零外排和化肥的零外购,还构建起资源高效循环的农业生态。在此基础上,园区整体规划形成6大功能板块,包括循环种植区将有机菌菇、鱼果共生、粮食蔬菜等生产单元有机结合,生态养殖区涵盖黑猪繁育与生态渔业,再配合亲子互动、光伏科普等特色区域,共同形成了“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产业闭环。
  “如果长期单一使用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硬化,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而绿色种养循环通过增施有机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肥力,既提升作物产量又减少化肥使用成本。”刘翊说。
  得益于这种生态种植方式,园区内刺黄瓜垂挂枝头、豆角爬满藤架、西红柿硕果累累,各类果蔬长势喜人。田间管理也严格遵循有机标准,工人们正采用人工除草等方式精心管护。由于全部采用有机标准种植,这里的蔬菜品质出众,很多产品尚未收获就被预订一空。

  多元共赢:产业融合,乡村振兴路更宽

  秋日午后,永丰村零碳循环农业产业园的共享菜园里,来自市区的李女士正带着孩子收获自己种植的蔬菜。
  “我们租这块地已经有段时间了,每周末都来。”她指着绿油油的菜畦说,“不仅让孩子体验农耕,还能吃到放心菜。园区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就算我们没空来,他们也会帮忙打理。”


  放眼望去,这片充满生机的菜园里,每一块租出去的菜地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大美的菜园”里茄子已经结果,“有菜可吃”的标识牌下番茄正红,“百草园”里香菜、小葱青翠欲滴。这些由租户自己命名的菜园,已成为园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许多租户精心经营自家菜园,每逢周末便带着朋友前来参观,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种植成果,这种自发传播为园区带来了更多客源。
  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是一套可持续的运营体系。园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共享菜园让我们每亩地的年收益达到6000元,是传统种植的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锁定了消费群体,保证了稳定的收入。”
  在菜园西侧的亲子互动区,七星乐园的沙坑里孩子们嬉戏正欢。园区负责人说:“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发了丰富的研学课程,亲子互动区不仅包含七星乐园、共享菜园、萌宠乐园,还在东门专门设置了研学教室。未来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开展更系统的研学活动,近距离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体验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
  园区通过构建“生产收入、旅游收入、教育收入”三大板块,形成相互支撑的稳定体系。这种多轮驱动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园区的抗风险能力——即便某一板块暂时面临市场波动,其余收入来源仍可保障整体平稳运行,从而真正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带动了村民共同富裕。正在修剪果树的村民老陈笑着说:“我在园区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块,土地流转还有租金,比过去自己种地强多了。”目前,园区已吸纳周边50多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今日的永丰村,一片“光伏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数字化农业园区、循环种养示范项目等新业态悄然落地,传统农业已向现代“零碳田园”转型。(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邢瑜娉/文 葛哲菲/图)
  签审:刘观达
  复审:胡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