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立足困境儿童实际需求,以“精准管理、精细服务、多维共治”为主线,创新打造“威爱童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推动全市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从“保基本”向“促发展”跨越。
建强五项机制
以精准化管理筑牢保障根基
威海市民政局通过建立“摸排—评估—建档—核查”闭环机制,实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
建强主动发现机制。依托市、区(市)、镇(街)、村(居)四级儿童工作网络,发挥77名儿童督导员、2780名儿童主任作用,落实“每月入户走访”制度,动态掌握情况。与公安、教育等12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困境儿童线索。目前,全市592名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实现“政策找人”精准覆盖。
建强动态档案机制。推行“一人一档一策”,详细记录1.2万条基础信息、需求清单及帮扶记录。试点建设困境儿童信息平台,实时更新档案状态,实现数字画像动态精确。
建强资金监管机制。督导各区(市)将困境儿童保障资金列为保民生工作的首要内容,市级民政部门每月通过市财政大数据平台审核发放结果,区(市)民政部门每月通过省财政补贴系统审核保障名单,发现数据异常及时调整,确保困境儿童保障资金足额准确发放。
建强临时监护机制。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临时监护服务规范》,明确工作流程、监护职责及部门协同要求,确保临时监护无缝衔接。
建强收养送养机制。针对孤弃儿童收养送养堵点,研究制定专项规范,明确送养评估指标、信息公示渠道及收养审核标准,破解“标准模糊、衔接不畅”等问题,帮助孤弃儿童早日融入家庭、健康成长。
聚焦六个方面
以精细化服务回应成长需求
威海市民政局坚持困境儿童“生存、发展、安全”需求导向,从生活、医疗、教育、心理、安全、监护6个方面发力,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保基本生活。落实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3年来,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补助分别从每人每月2338元、1815元、1694元,提高到2655元、2124元、2003元。
保医疗康复。在扎实做好省定医疗项目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流动儿童大病救助项目,按住院自负费用20%给予最高3万元补助。在环翠区试点,将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儿童纳入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市儿童福利院设置1000余平方米的康复专区,年均完成肢体康复1500余人次、理疗4700余人次。
保教育发展。全面落实教育免费及资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能入学、不辍学。积极实施孤困儿童助学工程,争取将范围扩大到全市重点困境儿童。开展助学帮扶,为困境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出台困境儿童成年后技能培训补助政策,对取得资质证书的给予2000元一次性补贴,实现成长路上全程护航。
保心理健康。实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加强“家校社”衔接,目前已开展心理关爱活动429场,覆盖儿童6323人次。在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儿童心理康复专区,为全市困境儿童提供常态化专业测试、治疗及辅导。
保人身安全。强化安全教育,开展防伤害、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动,对监护人及工作人员进行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实施监护干预,为监护缺失或不当的困境儿童提供代养服务。
保法定监护。强化风险预警,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评估办法》,组织专业机构开展入户评估,实行“红黄绿”风险分级管理,为中高风险儿童提供个案干预,有效防范极端事件发生。
推动多维共治
以协同化参与拓宽服务路径
威海市民政局倡导“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激发社会主体参与活力,构建“众人拾柴”的保障格局。
机构转型提质增效。提升市儿童福利院“开门办院”的能力,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双轮驱动,面向全市困境儿童打造“共享课堂”“六色研学”“心光伴旅”“职引未来”“威微心愿”5大特色项目。链接市美术家协会、市少儿舞蹈协会等专业资源,举办艺术课堂、就业帮扶等活动,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61场次,惠及困境儿童670人次。
公益项目升级服务。市级投入20万元、各区(市)配套108万元,实施公益项目孵化工程,通过9家社会组织开展129场“阳光课堂”等活动,服务困境儿童2476人次,推动服务从“物质保障”向“精神赋能”延伸。
慈善力量精准赋能。打造“企业+项目”高效对接模式。迪尚集团投入115.76万元,通过“美好食光”“益路童行”项目补助餐费、捐赠服装,惠及800余名困境及留守儿童;威高集团实施“宝宝无忧成长计划”,发放价值124万元的纸尿裤,覆盖2100余户困难家庭;联合中华慈善总会等开展“爱博伴你成长”行动,为670名困境及留守儿童赠送“六一”国际儿童节礼物,有效提升困境儿童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