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万物互联的浪潮中,青年一代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不仅娴熟地游走于虚拟空间,更以“生力军”的姿态肩负着网络文明建设的重任。从B站弹幕到小红书种草,从微博热搜到朋友圈日常,青年群体的数字足迹已深刻嵌入网络空间的肌理,成为塑造网络文明生态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有效激发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将蓬勃创造力转化为建设性力量,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动数字文明健康发展的核心课题。
做优质内容的创作者,青年当以才华滋养文明沃土。青年是网络内容生态中最具活力的源头。无论是B站UP主、小红书博主,还是知乎答主、短视频创作者,他们正用才华点亮文明之光。90后村干部许鑫磊通过镜头记录安徽池州傩戏,将百年口传身授的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档案。一场元宵节直播吸引30万网友“云观傩”,更引发国际关注,带动了傩文化的海外传播。天津民警于喜山则化身“二喜警官”,巧妙运用接地气的东北方言和幽默段子拆解反诈知识,生动诠释了“寓教于乐”的传播效力。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当青年创作者将视角聚焦于科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益等富有深度与温度的领域,而非追逐低俗流量或炮制虚假信息时,网络空间便能持续充盈理性与美好。平台方应通过流量扶持、荣誉激励与严格治理并举的措施,引导青年深耕优质内容创作,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涵养网络文明的清泉。
作为信息传播的理性节点,青年当以慧眼明辨虚实清浊。青年群体是信息传播链条上最活跃的节点。每一次转发、评论、点赞,都在无形中放大特定声音,影响舆论生态的底色。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培养其辨别信息真伪、抵制网络不良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天津“‘e’起护苗”行动通过“网络行为判断题”“举报模拟”等互动形式,有效提升了青少年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曾有学生在识破伪装成学习资料的赌博引流链接后主动举报,协助切断了违法链条。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也明确将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等乱象列为核心任务。实践表明,青年的每一次信息传播行为,都是一次价值选择。青年网民需要在信息洪流中不断提升信息甄别能力,自觉抵制谣言、戾气与网络暴力,做到不盲从、不煽动;同时,更应主动传播权威信息、科学知识和理性声音,成为虚假信息的“过滤器”和网络谣言的“终结者”,让指尖的每一次触碰都传递真相与温暖。
做技术向善的创新先锋,青年当以智慧驱动文明治理。青年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向善应用的推动者。正如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的倡议所强调,新一代网民正从恪守“不传谣、不网暴”的底线,向主动运用技术“推荐正能量”“以创意对抗低俗内容”进阶。理工科博士生朱开源通过“人民建议”平台,为黄山和徽州古城提出的交通优化方案被当地政府采纳实施。据测算,这条看似普通的公交线路优化建议,每年能为游客节省出行成本数百万元,为社会智慧治理提供了可贵的“青年方案”。青年可积极投身于利用AI识别有害信息、优化算法以打破“信息茧房”等方向,将技术敏锐性转化为构筑网络“防火墙”的硬实力。同时,青年应坚守产品伦理底线,积极参与内容审核机制的优化和平台规则的完善,成为促进平台健康发展的内生监督力量。让青年的技术智慧与责任担当,真正成为驱动网络空间清朗高效运行的坚实引擎。
青年兴则网络兴,青年文明则网络文明。汇聚青春之力建设清朗网络空间,需要青年自觉担当、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参与、法治有力保障。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持续激发青年在网络内容创作、信息理性传播、技术向善创新等维度的潜能,方能将澎湃的青春动能,有效转化为塑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网络文明的磅礴力量,共同绘就数字时代网络文明新图景。(作者:乳山市夏村镇政府 于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