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润泽,钟灵毓秀。依托于此,临港区草庙子镇各社区积极探索“文化赋能”治理路径,而社区文化书院正是这一探索中的核心载体。书院以文化空间改造为抓手,构建起集文化服务、民意沟通、议事协商、志愿孵化于一体的社区治理综合平台,通过“书院搭台、活动聚人、协商议事、居民共治”的闭环模式,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林泉社区负责人丛婷婷(右一)和居民在交流。

林泉社区负责人丛婷婷(右一)和居民在交流。
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草庙子镇各社区的文化书院活力竞相迸发,治理效能持续显现。林泉社区的“文化书院”、天亿社区的“墨香议事厅”、嘉和社区的“巧手工坊”……这些由书院平台培育或连接的特色载体,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将文化活力转化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有效凝聚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识。
书院搭台,文化活水润社区
秋日清晨,走进林泉社区文化书院,一阵悠扬的合唱歌声从二楼活动室传来。电子琴、小提琴与单簧管的伴奏交织起伏,领唱老师宋喜兰正悉心指导,六七位老乐手专注演奏,台下数十位居民跟唱投入,场面温馨而有序。
“我们每周一、三、五都来,这儿成了我们的‘精神驿站’。”宋喜兰原是黑龙江省萝北县一名退休干部,如今在社区找到了新舞台,义务担任声乐老师。一墙之隔,京剧班的学员们正字正腔圆地排练经典选段,老师逐字逐句纠正唱腔,学员们也学得一丝不苟。

林泉社区居民在活动室唱戏。

林泉社区居民在活动室唱戏。
这样的场景,是草庙子镇社区文化书院日常运营的生动缩影。林泉社区文化书院自2025年初开放以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高标准建设,迅速成为全龄段居民喜爱的“文化客厅”。书院面积约1600平方米,科学规划共享书屋、青年创客空间、童享乐园、议事角等多功能区域,充分体现“全龄友好、功能复合”的设计理念。
“书院的建设绝非简单添置硬件,而是对社区公共空间功能的一次系统性重构。”林泉社区负责人丛婷婷介绍,通过专业设计,原本利用率不高的活动室被改造为阅读区、艺术教室、亲子课堂等不同功能区,图书定期流转更新,设施维护有序,使用效率显著提升。

林泉社区居民在读书角翻阅图书。

林泉社区居民在读书角翻阅图书。
在内容供给上,草庙子镇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非遗剪纸、胶东花饽饽制作、扎染技艺等传统元素有机融入书院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先后开展“清明绘纸鸢”“中秋做饽饽”“重阳话家风”等系列活动,让居民在体验传统技艺中增进文化认同。
近年来,草庙子镇将文化书院建设作为提升社区软实力的重要抓手,重点培育“林泉社区公益文化课堂”品牌项目,形成辐射周边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能人引领、志愿参与”机制,积极发掘社区内在资源,鼓励居民自发组建兴趣团队。截至目前,已吸引50余位离退休老党员、教师、文艺骨干参与公益教学,涌现出王贵义、宋喜兰等一批社区文化带头人,组建京剧、吕剧、美声合唱、民乐等各类文艺团队20余支,稳定参与居民近130人。
如今,草庙子镇各社区依托书院平台,逐步形成“居民点单、书院派单、能人接单”的课程供给模式。声乐、器乐、舞蹈、书法、国学等多元课程实现常态化开展,这些免费、优质的文化服务,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
平台赋能,服务触角进万家
在天亿城小区连接回迁区与商品房的通道上,新安装的隔离护栏规范了车辆通行秩序,以往乱停乱放、错车困难的现象不复存在,这一变化源于社区文化书院搭建的民意沟通渠道。
在天亿社区,退休教师徐老师的书法班不仅是技艺传授的课堂,更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站”。“学员们在练字间隙常聊起社区问题,我们就主动记录整理,反馈给社区。”徐老师说。社区据此启动民主协商程序,通过多方协调最终落实了道路优化方案。

天亿社区居民在书法活动室练习书法。

天亿社区居民在书法活动室练习书法。
为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社区还将传统书法课程升级为“文墨鉴赏+社区议事”双模式,既提升审美素养,又畅通诉求表达。如今,每周的书法课已成为天亿社区最受欢迎的公共活动之一。
社区文化书院的功能远不止于文化传播,更逐步延伸为社区治理的综合性平台。天亿社区党委书记丛栋梁表示,通过“活动中发现问题—能人牵头协调—多方协商共治”的闭环机制,半年内成功解决了停车管理、无障碍通道改造、道路积水及邻里之家打造等十余项民生关切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超过300名居民从课程参与者转变为社区志愿者,形成“学习—参与—服务—赋能”的良性循环。
以社区文化建设为枢纽,草庙子镇进一步推动网格治理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社区网格员依托文化书院开展政策宣传、需求摸排、上门服务工作,并推出“微心愿”征集、防诈骗讲座、健康咨询等多元化服务项目,实现“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精准对接。
社区文化书院的课程设置也充分体现对全龄人群的关怀。针对青少年开设公益辅导与兴趣课堂,针对中青年组织技能分享与亲子活动,针对老年人推出智能技术培训、养生讲座等课程。截至目前,草庙子镇各社区文化书院先后开设书法、绘画、非遗等文化课程,年服务居民超1.5万人次。随着季节变化,社区还动态推出“暖心课堂”“暑期托管”“数字助老”等专项服务,及时响应群众需求。
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持续向社区生活更宽领域拓展。林泉社区烘焙班学员自发组成“甜心义工队”,每月为高龄独居老人送去手工点心;天亿社区舞蹈队主动成立“邻里守望”小组,定期探访困难家庭;嘉和社区手工班成员利用废旧布料制作环保袋,倡导绿色生活……这些源自书院、发于民间的微公益行动,让社区治理充满温度与温情。
“社区文化书院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活动场所,成为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和能量基站。”草庙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了“服务沉下去、民心聚起来”的工作目标。
民心汇聚,共治共享谱新篇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键在凝聚人心。如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草庙子镇以社区文化书院为纽带,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以前觉得社区事务是居委会的事,现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咱老百姓也能参与进来。”林泉社区居民李女士说。
今年暑假,她的孩子参加了社区文化书院举办的“暑期公益课堂”,这个由党员、退休教师和热心家长共同策划的项目,为辖区近百名小学生提供了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看护压力。
此类精准服务的实现,源于草庙子镇对社区资源的系统整合。该镇积极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共品书香·智慧家长”“亲子阅读·书香伴成长”等系列实践活动,累计服务儿童及家长超千人次,让教育关怀从校园延伸至社区、家庭。

嘉和社区布艺工坊,居民正在做手工艺品。

嘉和社区布艺工坊,居民正在做手工艺品。
以离退休干部、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桑榆红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各个社区,他们不仅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民情信息员、政策宣传员和矛盾调解员。目前,全镇已培育桑榆红、亲子互助、巾帼志愿等各类服务队伍10余支,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更深层次的转变体现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方式上。今年夏天,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原创快板剧在社区文化广场上演,朗朗上口的台词、贴近生活的剧情,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这支作品的创作者正是草庙子镇有名的“银发文艺队”。
“我们把社区里的暖心事、麻烦事都编成节目,大家听得进、记得住,效果比开会宣讲好多了。”文艺队成员马理玉说。她和柳秀娟等退休老同志一起,围绕志愿服务、邻里和睦、文明创建等主题,创作了《移风易俗听我讲》《老干部志愿服务做得好》等一批原创文艺作品,通过巡演在欢声笑语中传播基层共治理念。
为建立长效参与机制,草庙子镇创新推出“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居民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可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可在指定超市、药店兑换物品或抵扣服务费用,这一做法激发了居民“从我做起”的参与热情,推动了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
聚沙成塔,握指成拳。从兴趣课堂到协商议事,从文化传播到纠纷调解,草庙子镇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将千头万绪的社区事务转化为居民可参与、能受益的共治实践。文化书院如同一条强韧的纽带,将分散的社区力量凝聚成治理合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刘义岚/文 刘志鹏/图 通讯员 邢瑜娉)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