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男,1975年12月生,群众,山东荣成人,博隆家具城灵活创业者。
热血续航,十载践行公益心
自2011年第一次卷起衣袖参与无偿献血起,王洪波便与“奉献”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间,无论是街头流动献血车,还是固定献血点,总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截至目前,他已累计无偿献血18次,献血总量达7100毫升,这一数字相当于1.7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足以挽救多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在献血过程中,王洪波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他严格遵守献血前的饮食、作息要求,每次都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参与献血,确保血液质量符合标准。当身边有人对献血存在顾虑,担心影响身体健康时,他总是耐心分享自己的经历,用科学知识消除他人的担忧,还主动动员身边的亲友、同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他常说:“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能通过献血为他人的生命带来希望,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2019年6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王洪波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能为血液病患者带来重生的可能。得知这一信息后,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场采集血样,正式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从那时起,他便在心中默默期盼,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身处绝境的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
生命相托,千金转赠显大爱
2024年6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再动员电话,让王洪波多年的期盼成为现实——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低分辨分型相合。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难掩激动,当即表示“同意捐献”,丝毫没有考虑个人得失。随后,他积极配合各项后续流程,7月底,其血样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身体体检也完全合格,只待正式通知下达,便能奔赴济南完成捐献。
然而,捐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患者身体状况不稳定,捐献时间数次推迟。面对这一变故,王洪波始终保持着平和与坚定,没有一丝抱怨与动摇。他说:“从登记取样那天起,我就做好了随时捐献的准备,患者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多等一段时间没关系,只要能帮到他就好。”这份无条件的包容与坚守,彰显出他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2025年1月12日至19日,王洪波如约前往济南山东省立医院,经过动员、采集等流程,成功捐献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承载着希望的“生命种子”,被火速送往患者身边,为素不相识的对方带去了重生的可能。此次捐献,让他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19321例、山东省第1610例、威海市第122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令人动容的是,捐献结束后,王洪波获得威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奖励基金(汇德爱心团队捐赠)3000元奖金。得知患者因长期治病经济压力巨大,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奖金全额转赠给患者。他说:“我家里虽然不富裕,但这笔钱对患者来说更急需,能帮他减轻一点负担,我心里也踏实。”这份“雪中送炭”的善举,让患者家属深受感动,29岁的患者更是写下2100多字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王洪波的感激:“从这之后我的身体会永远流动着您的细胞、涌动着您的生命”!
邻里守望,点滴善举暖人心
生活中的王洪波,不仅是公益事业的“践行者”,更是邻里眼中的“贴心人”。作为社区里的活跃分子,他始终秉持“邻里互助”的理念,只要身边人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在邻里街坊眼中,王洪波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更是大家随叫随到的“好帮手”。他总说“远亲不如近邻,能搭把手就别闲着”,多年来始终把这句朴实的话当成行动准则。不管谁家遇到难处,只要在社区群里吱一声,或是上门打个招呼,他从不推脱,总是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事赶过去。邻居家老人买了米面扛不动,他看见就主动上前帮忙送到楼上;楼下住户水管漏水影响生活,他带着工具帮忙排查维修,直到问题解决。久而久之,大家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而他也用一次次及时的援手,把温暖送到了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心里,让“邻里互助”的暖流在社区里流淌。在王洪波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积极参与到公益中来。妻子支持他的捐献决定,两个女儿更是以父亲为榜样,小女儿在读小学时就曾说“想和爸爸一起去帮助别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在他的带动下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人人参与公益、邻里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从卷起袖子参与无偿献血,到跨越千里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再到俯身为邻里解决日常琐事,王洪波用十余年的时光,把“助人”二字织进了生活的经纬。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成动人的模样——是血管里流淌的热忱,是跨越山海的善意,是柴米油盐中藏着的温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