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积建,男,1980年3月生,山东威海人,威海卫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首次捐献:医者的本能选择
2009年6月,邹积建在无偿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后,就积极主动响应红十字会的宣传,将自己的血样存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留样登记以后,邹积建多年来从未更换手机号,随时等待着中华骨髓库的召唤。“既然留样了,就是做出了承诺。”
2024年11月,十五年过去了,邹积建机缘巧合成了那几十万分之一。他接到造血干细胞匹配通知,便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即使工作繁忙,他也全力以赴,积极主动配合完成捐献前的高分辨配型和体检工作,为一名血液病患者点燃了生命希望。
“从踏入医学校门的那天起,我就时刻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能救人一命,是医者的本能。”作为资深医生,他比常人更清楚捐献的风险,心中却依然坚定,“比起患者的生命危险,这点风险微不足道。”
2025年1月15日,邹积建毅然前往山东省立医院,开始了首次捐献。预备阶段,他每天需注射2次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在9天的时间里,动员剂将大量造血干细胞从红骨髓诱导至外周循环血液中。由于体内白细胞指数成倍增长,且干细胞大量扩增、转移,他出现了腰骶部酸痛、发胀等不适症状,但邹积建始终默默承受。正式采集共持续4个多小时,期间医护人员提取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邹积建顺利完成首次捐献。
二次捐献:生命的再次托付
2025年7月,距离首次捐献仅过去半年,邹积建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紧急通知:患者病情复发,需要二次捐献。
“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血型和血液基因都与我一致,如果需要再次移植,患者与他人匹配的概率几乎为零,可以说我是他唯一的希望。如果拒绝,我过不了自己心里这关。”在整个山东省,连续两次为同一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案例仅有6例,且两次间隔仅半年,但邹积建的态度仍像第一次一样坚决,毫不犹豫再次伸出援手。
在山东省立医院血细胞分离室,随着采血泵的启动,邹积建按照同样的捐献流程,顺利完成了第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每天4针剂量的动员剂、4小时肘静脉采集分离回输……作为一名与肿瘤打交道近20年的医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针剂背后的意义与可能带来的不适。这位“热血英雄”,再度以无私大爱为同一位患者点燃了生命火种。
双线作战:手术台与捐献室的坚守
两次捐献期间,邹积建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作为普外科专家,他认真研习腹腔镜手术、肿瘤根治术等前沿技术,将党的政策与医院规章融入日常诊疗,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支撑临床实践,每年完成腹腔镜手术200余例,参与重大肿瘤手术50余台。
即使在捐献前夜,他仍在为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救死扶伤没有休息日”,这是他对医者誓言的最好诠释。
从医20多年来,无数次直面生死、参与抢救的经历,让邹积建和同事们早已将“挽救生命”内化为本能。“面对需要抢救的生命,所有杂念都会被摒弃。二次捐献对我来说,就是第二次挽救生命,即使还有第三次、第四次,我也会义无反顾。”
从手术台到捐献室,从救治一名患者到挽救一个家庭,邹积建用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生命馈赠,诠释了医者的最高境界。邹积建的义举在威海医疗系统引发强烈反响。在他的带动下,医院已有多名医护人员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而已”,正是这份质朴坚守,让医者的光芒更加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