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威海好人榜

丛倩倩:银发丹心映税徽 大爱筑巢暖英魂 青山绿水间筑起“英烈之家” 银发映税徽坚守党员初心

2025-10-17 编辑: 史秀英

        丛倩倩,女,汉族,1969年9月出生,山东威海人,威海高区税务局退休干部。

        税徽映初心:从“为国聚财”到“为爱筑巢”

        丛倩倩是威海高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在职的数十年间,“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一直是刻在她骨子里的信念。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笔税收业务,以热忱的服务面对每一位纳税人,丛倩倩用专业与负责诠释着税务人的初心。在她看来,那是对国家职责的忠诚,更是对人民利益的守护。

        这份在岗位上锤炼出的责任和担当,并未随着退休而褪色。退休那天,丛倩倩摩挲着胸前陪伴多年的税徽,坚定地说:“离开工作岗位,但‘为民服务’这四个字不能退休。”

        2013年的一次走访,成为丛倩倩人生轨迹的重要节点。

        当邓春早烈士的家人紧紧握着丛倩倩的手,布满皱纹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反复念叨着“过节时家里太冷清”。这句轻得像叹息的话,却重重砸在丛倩倩心上。

        作为警察的母亲、军人的岳母,丛倩倩比常人更能体会 “守护”二字背后的千钧重量——英烈用生命守护国家安宁,他们的亲人理应得到温暖与关怀。

        从那天起,丛倩倩悄然开启了帮扶英烈家庭的路程:逢年过节寄去慰问品,日常里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解闷,得知英烈家属有困难第一时间奔走帮忙。这一坚持,便是十二年。

        退休后,丛倩倩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帮扶英烈遗属这件事上。

        为了给更多英烈遗属一个“家”,丛倩倩和亲家母拿出多年积蓄回到管山村,将闲置的老供销社翻新改造成“英烈之家”。

        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炎炎烈日下高温丈量场地、滂沱大雨中监督施工质量,亲手粉刷墙壁、挑选被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细节:“卫生间扶手台阶高度不超过15厘米”“被褥选纯棉”……这份从税务工作中延续的严谨,让每一处设计都充满温度。

        八个月后,一座面积千平、承载着爱与希望的“英烈之家” 拔地而起。这座小院,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家”,也是税务人初心在公益领域的延伸,更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

        丹心暖英魂:从“筑巢迎客”到“娘家撑腰”

        “我这儿就是她们的威海娘家,想来就来,来了就像回家”。

        自2024年“英烈之家”成立以来,这里始终向全国英烈遗属免费开放。有烈士母亲来此小住,有烈士妻子带孩子来威海看海,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小院里总会聚满“没有血缘的亲人”。

        丛倩倩的日历上,密密麻麻记着英烈遗属的生日、英烈牺牲纪念日;小院里,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随时迎接“娘家人”回家;冰箱里,总为突然来访的“家人”备着新鲜食材。

        2024年国庆节,温涛烈士的妻子带着儿子温钧皓来到威海,丛倩倩一家早早备好了海鲜和饺子,她的女儿还全程陪同游览刘公岛。站在甲午海战纪念馆前,温钧皓望着大海轻声说:“爸爸牺牲时我才十个月,‘威海姥姥’让我知道,还有很多人记得他。”

        这句简单而且真挚的话,背后是丛倩倩用行动为英烈遗属筑起的精神慰藉——让他们知道,英雄从未被遗忘,他们的伤痛有人共情,他们的生活有人牵挂。

        这份牵挂其实早已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今年6月,得知温涛烈士的妻子搬新家,丛倩倩按照威海老礼,寄去了亲手制作的寓意“日子红火” “年年有余”的花饽饽。“作为她们的威海娘家人,有困难我给她们撑腰,孩子的亲姥姥在外地,我就做他的威海姥姥。”一句朴实的话,满含丛倩倩对烈士遗属的深情。

        有人曾想租用“英烈之家”搞经营,给出了不菲的租金,却被丛倩倩断然拒绝:“这里是精神家园,沾不得一丝铜臭味。”

        截至目前,“英烈之家”已接待英烈家属百余人次,湖南一位烈士的妹妹在感谢信中写道:“威海的海很蓝,威海的人更暖。”这温暖,正是丛倩倩传递出的爱。

        对管山村的乡邻,丛倩倩同样倾注真情。管山村有12位留守老人,得知其中有8人十多年没吃过汤圆,2023年元宵节,丛倩倩挨家挨户送汤圆。在党62年的老党员肖福亭与在党61年的老党员于永国由衷称赞地说:“倩倩比亲闺女想得还周到。”

        为了让老人们找回熟悉的“念想儿”,她在院里搭起了“乡村小舞台”,亲家母牵头组建吕剧表演队。村民们自编自演,台下老人们跟着哼唱,眼角泛起泪花。如今,这支表演队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受邀到周边村镇交流,演员们笑着说:“既乐呵了,又挣钱了。”

        从关爱英烈家属到帮扶乡邻,丛倩倩用行动诠释了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为人民谋幸福” 的初心在基层落地生根。

        薪火传使命:从“个人坚守”到“众人同行”

        丛倩倩的初心与坚守,不仅温暖了英烈家属与乡邻,更像一束光照亮了身边人,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尊崇英烈、邻里互助”的队伍中。

        村民张大姐主动来“英烈之家”打扫卫生,李大哥义务帮忙维修电路,每天清晨小院门口总会悄悄放着村民送来的新鲜蔬菜——这份质朴的善意,一如当年纳税人给丛倩倩送锦旗时的认可,也是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最高褒奖。

        现在,丛倩倩的女儿已开始接手“英烈之家”的部分工作,她正学着妈妈的样子关心英烈家属;女婿在部队也带动战友参与关爱行动,让“尊崇英烈”的种子在军营生根。

        从“税务人”到“军警家庭”,这份爱沿着“为国奉献” 的脉络延伸,长成守护英雄的参天大树。

        通过“一个院子俩亲家”的账号,“英烈之家”的故事在网络传播,每天都有网友想捐款捐物。丛倩倩总是回复:“有心就好,把这颗心用到身边人身上。”

        十几年来的付出,丛倩倩在乎的从来都不是名利。她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能暖到更多烈士遗属的心,也期待这份善意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成为社会新风尚。

        夕阳下,丛倩倩的银发在晚风中轻轻扬起。她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英烈遗属心中的“威海姥姥”。就像当年在税务局窗口前讲解政策,她只是希望为每位纳税人解疑答惑;就像十二年前握住邓春早烈士家人的手时,她只是想着“不能让英雄的家人孤单”。

        可正是这份从岗位上生长出的责任感,这份在岁月里沉淀的同理心,这份作为党员始终不变的初心,让丛倩倩把平凡的善意酿成了温暖山海的力量。

        丛倩倩倾注心血的“英烈之家”,早已不是普通的院落。它更像一枚温热的印记,刻在无数人心里,也让我们铭记,英雄从未远去。更让我们懂得,守护英雄的人,就是照亮岁月的光。而这份光,会随着威海的海风,随着一代又一代党员的坚守,照亮更多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