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静,女,1989年7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宅库花园A区“五谷香饺子馆”经营者。
一句承诺重千钧,义务送餐显诚信
2016年秋天,关静的“五谷香饺子馆”刚开业不久,因饺子味道地道、用料实在,家住附近的郑大爷就成了店里的常客。2021年,关静注意到郑大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来店里就餐时还需要拄着拐杖。主动攀谈后,关静得知,郑大爷常年需要服药,身边又无子女照料,自老伴患病后,更是愈发深居简出,生活格外困难。看着老人每次往返买饭时气喘吁吁的模样,关静心里满是不忍。她当即决定打破餐馆“满50元起送、送至楼下”的惯例,对郑大爷说:“大爷,以后别跑了,打个电话,我们给您送到家里去!”这句没有书面约定、没有旁人见证的朴实承诺,自此成了关静一家四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
每天上午10点,郑大爷的订餐电话总会准时打来,有时是两三个馒头配份清淡炒菜,有时是几个包子或一碟饺子,都是关静特意叮嘱厨房按老人口味准备的家常吃食。挂了电话,关静和家人就立刻忙着备餐、打包,总想以最快速度把热乎饭菜送到老人手中。冬天威海雪大,公婆怕暴雪堵路耽误老人吃饭,送餐时会提前半小时出门;夏天暴雨倾盆,丈夫李明宇会用防水布把饭盒层层裹紧,绝不让饭菜变凉;哪怕遇上台风天,窗外的树被吹得剧烈摇晃,送餐的脚步也从没停下——“老人说不定正坐在家里等着吃饭呢,承诺了就得做到”,这句话,成了全家人挂在嘴边的“信条”。
郑大爷有记账的习惯,每次吃完饭就把金额记在小本子上,攒够一百元再一起结算。可自从开始为郑大爷送餐,不管餐馆生意多忙碌、资金周转多紧张,关静一家从没主动提过一次“结账”的事;有时郑大爷记混了金额,多算了几块钱,关静发现后还会主动提醒“大爷,上次您已经付过这顿的钱了”,从不趁机多收一分。这种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特殊“赊账”,没有合同约束,却比任何约定都牢固,默默见证着彼此深厚的信任。四年里,每天准时送达的不仅是一份份热乎饭菜,更是关静一家对“诚信”二字最朴素的坚守。
全家接力守诺言,言传身教树家风
关静夫妇的善举并非孤军奋战,很快成为一场温暖的家庭接力。起初,餐馆生意忙,人手本就紧张,家人私下里也有过顾虑,觉得“太麻烦,不赚钱”,但在关静的坚持和老人实际困境面前,全家人很快达成共识,主动加入这份特殊的“送餐任务”中。随着相处日久,这份照料也从“送一顿饭”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得知郑大爷不喝自来水,他们就隔三差五以成本价给老人送整提的矿泉水;看到老人的衣物有破损,关静会悄悄把衣服带回家,让手巧的婆婆帮忙缝补得整整齐齐;公公送餐时,要是赶上老人有空,还会坐下来陪这位爱干净、喜听京剧的老人看会儿电视、聊聊天,用家常话驱散屋里的冷清。
尤为可贵的是儿子的成长。一开始,儿子帮着提24瓶矿泉水时,还会抱怨“太沉了,得要‘跑腿费’”;可看着妈妈对郑大爷的用心,孩子渐渐明白了“诚信”的意义。如今,他每逢寒暑假,都会主动请缨去给郑大爷送餐、提水,从当初的“小抱怨”变成了如今的“小帮手”,成了楼梯间里最年轻的“爱心使者”。
从关静夫妇到年过花甲的公婆,从懂事的儿子到餐馆里的服务员,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守护着那句承诺,也让“诚信守诺”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递。全家的齐心付出,不仅温暖了郑大爷,也打动了店里的常客和周边邻里。社区了解情况后,更是给予高度评价,并在餐馆歇业时主动协助沟通老人,确保这份温暖的送餐服务不间断。
微光成炬照社区,诚信经营树典范
时光匆匆,关静一家的服务也从一开始的送餐上门拓展到了代购物品、陪伴关怀。2500多份餐食的准时送达、无数提矿泉水的往返搬运、风雨无阻的坚守与举家投入,这份温暖的源头,不仅是关静一家“东北人热心肠”的赤诚,更是源于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诚信”底色。他们的故事让所有人明白:最打动人心的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而是日复一日、不离不弃的坚持;最珍贵的也不是数额巨大的捐赠,而是藏在“记得老人的口味”“不催一次账”里的点滴真诚。
关静的诚信不仅守住了自己的小店,更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整个社区。隔壁便利店的老板受她影响,主动在店里贴出“童叟无欺、假一赔十”的承诺,遇到老人买东西,还会耐心讲解用法;小区门口的水果店也跟着推行“坏果包换”服务,让居民买得安心。
如今,“五谷香饺子馆”的招牌依旧明亮,关静一家送餐的脚步仍在继续。他们用行动证明,诚信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每一次准时的送达里,藏在每一次不催账的体谅里,藏在每一份用心的照料里。这份始于承诺、归于诚信的温暖,不仅是关静一家的家风,更成了这座城市里一抹动人的文明色彩,让“守信”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