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威海好人榜

杜式镇:四十余年坚守铸诚信 一方小店暖乡邻

2025-10-17 编辑: 李静

在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村,有这样一位普通的村民——杜式镇,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毅然接过村集体商店的经营重担起,他便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用四十余年的执着坚守、诚信经营和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一座令人敬仰的乡村信任丰碑。

一诺千金,四十余年守护彰显赤子之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春潮涌动,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杜家村的集体商店面临无人接手的困境。当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寻找更广阔天地时,杜式镇却做出了一个让旁人不太理解的决定:主动请缨,扛起经营村集体商店的责任。这一扛,就是整整四十多个春秋寒暑。

“人要知恩图报,我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杜家村的父老乡亲。”这是杜式镇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坚守半生的朴素信念。在商店经营初见成效,连续三年为村集体创造6万元可观收入,甚至有人劝他“单干更能致富”时,他从未动摇。他将这份工作视为集体对自己的托付,将商店视为村集体宝贵的经营性资产。四十多年来,他每年都按时足额向村集体上交利润,账目清晰,分毫不差,从未存过一丝私心。这份始于责任、成于坚守的承诺,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诚信为本,点滴服务诠释为民情怀

杜式镇将小小的村集体商店视若生命,其经营之道,处处体现着“诚信”二字。他的营业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除了每年大年三十下午给自己放半天假与家人团聚外,其余364天,商店的大门总是准时为乡亲们敞开。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身体不适,他始终坚守岗位。

他对商品质量的要求近乎严苛。对于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他会主动联系厂家调换,绝不允许问题商品流入村民手中,尤其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他更是严格把关,成为孩子们信赖的“守护者”。在销售农药化肥时,他不仅卖货,更自学农业知识,义务指导村民如何科学用药、合理施肥,帮助大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电子支付尚未普及的年代,他长期为村民提供代充话费、零钱兑换等便民服务,从未收取过一分钱手续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却坚持做了几十年,温暖了无数乡邻的心。

精诚所至,双向奔赴凝聚乡村信任

四十多年的经营生涯中,杜式镇一直保持着手工记账的习惯。那一本本泛黄的账本,记录的不仅是往来款项,更是沉甸甸的信任。难能可贵的是,这份信任是双向的。偶尔出现账目计算差错,村民们发现后都会主动上门补足差额。这种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诚信互动,构成了杜家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的社会资本。

商店毗邻村里的牡蛎加工厂,为了照顾凌晨就开始忙碌的工人们,杜式镇养成了“日出前作、星满方息”的作息规律,每天天不亮就开门迎客,晚上总是等到最后一位顾客离开才熄灯打烊。这份超越商业本身的人文关怀,他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四十多年。小店那盏昏黄的灯光,早已成为村民们心中温暖和安定的象征。

老骥伏枥,古稀之年续写奉献新篇

时代在发展,乡村在变迁,杜式镇的服务热情却从未减退。当快递进村政策落地后,年过七旬的他又不辞辛劳地主动承担起村级快递收发点的管理工作。面对每天纷至沓来的数十件包裹,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分类、登记、保管。遇到收件人信息不详的情况,他不厌其烦地四处打听,确保每一件包裹都能准确、安全地送达村民手中。

这份深入骨髓的责任感,也延伸到了他担任村民主监督委员会主任的职责中。他将经营商店时养成的精细、严谨作风带入村务监督,事事较真,笔笔清晰,即便是自己和老伴在店里食用的一包方便面,也坚持记账,公私分明,其近乎苛刻的自律精神,为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树立了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的榜样。

杜式镇,这位普通的乡村老人,用四十多年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诚信”二字的千钧重量,他的坚守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乡村诚信建设的道路,守护着乡土文明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