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珊,女,1986年2月生,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汪疃小学教师。
她以“与学生共同感悟生命美好”为教育信条,扎根乡村教育十五载;她跨越山海赴泰国支教,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使者;她用爱与智慧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路,用坚守诠释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担当。
一、乡土间的“护梦人”:用爱守护明亮童年
对刘珊珊而言,乡村教育不止是传授知识,更是守护每个孩子“温暖明亮的童年”。她常说:“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寸土壤、一缕阳光、一滴雨水,静待花开。”这份理念,在她对待特殊家庭学生时尤为动人。
汪疃小学留守儿童较多,晓雅便是其中一个——父母外出务工,她跟着年迈奶奶生活,课堂上总低着头,课间独坐角落,作文里满是“想妈妈”的孤单文字。
刘珊珊第一次留意到晓雅,是批改她那篇《我的周末》:“奶奶眼睛不好,我帮她择菜洗碗,晚上抱着妈妈织的毛衣睡觉,好像妈妈在身边。”字里行间的孤独让刘珊珊红了眼眶。从此,刘老师成了晓雅的“特殊陪伴”:课间找孩子聊有趣的天;见晓雅爱画画,买来彩笔画本,在扉页写“晓雅的画笔,能画出最美的世界”;逢年过节带她买新文具,像妈妈一样帮她梳头发。
那个冬天,晓雅奶奶感冒没法做早饭,刘珊珊便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带热粥包子看着她吃完;晓雅发烧,刘珊珊背着去镇卫生院,排队拿药、陪输液,全程握着她的手。傍晚送晓雅回家,孩子趴在她背上小声说:“刘老师,你好像妈妈。”
慢慢地,晓雅变了——课堂上主动举手,作文里写满“刘老师带我们看蒲公英”“和同学跳皮筋”的快乐,脸上笑容也多了。春节时,晓雅妈妈从外地回来道谢,红着眼眶说:“您不仅教孩子知识,更给了我们没做到的陪伴,有您这位老师,是孩子的福气!”
二、田野间的“领读人”:让语文浸润乡土气息
作为乡村语文教师,刘珊珊坚持将教学与乡土生活深度融合,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乡韵语文课堂,将教育延伸至广阔的田野乡间,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温度。
春天,她带领学生漫步乡间小路,观察河边的蒲公英、田埂上的荠菜花,引导孩子们用文字描绘家乡的春天;秋天,组织学生参与收获,一起拾花生、摘山楂,将这些亲身体验化作一篇篇充满泥土清香的生动作文。她让孩子们明白,语文学习不只存在于课本中,更蕴藏在屋檐下的燕语呢喃、山坡上的野花烂漫、长辈口口相传的老故事里。
她大力推动书香阅读活动,在班级内创建“书香苑”,发起“蒲公英故事会”,让家中鲜有课外书的孩子们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她鼓励孩子们清脆明亮地朗读,感受语言的多彩韵律;用画笔为课文配图,展现字里行间的美丽图景;用书信交流,体验文字的真挚情感。她坚信,只有将教育扎根乡土、贴近心灵,才能真正为乡村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三、异国间的“传道人”:架起中泰文化之桥
2017年至2019年,刘珊珊经选派赴泰国陶华教育慈善学校执行汉语教学任务。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教学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她迎难而上,积极适应,创造性地开展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工作。她针对泰国学生特点,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自创“五遍记词法”“感情朗读法”等,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中文应用能力。此外,她积极承担中华文化传播工作,辅导学生参加中文歌曲、演讲、书法等比赛,屡获佳绩。她指导的学生连续两年在泰南地区“国光杯”中文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本人也于2018年、2019年分别获得“工作优秀奖”和“优秀教师”称号。
在泰支教期间,刘珊珊克服气候不适、饮食差异、工作强度大、思乡情切等多重困难,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她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耐心和智慧搭建起中泰友谊的桥梁。她说:“我代表的不只是自己,更是中国教师的形象。”她让泰国的孩子们通过汉语这座桥,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为中泰文化交流注入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四、初心不改的“耕耘人”:回到起点再赴新程
2019年,刘珊珊圆满完成支教任务,放弃留城机会,毅然返回汪疃小学。她把在泰国积累的教学经验融入乡村课堂,继续晨读暮修、家访灯下,每天平凡而坚定地行走在乡间教育的道路上。她组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创办“小小作家班”,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建立“心灵驿站”,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疏导。
这些年来,她多次被评为“临港区优秀教师”,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全区名列前茅,辅导一批学生在各类征文、朗诵比赛中获奖。她说:“分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爱的心灵、创造未来的双手。”
刘珊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陪伴、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举动,改变着许多乡村孩子的命运。她让教育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真切的温度、可见的成长、可期的未来。她是新时代乡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敬业奉献、师德高尚的典范。她以真诚打动心灵,以坚守书写责任,以专业引领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教师”四个字的千钧重量,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继续书写着育人育心的动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