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威海新闻网讯 开车时被高楼遮挡导致导航“迷路”,进了地下车库就找不到方向,这些让司机头疼的问题,如今有了山东方案。山东大学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城市复杂环境下车载导航定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功解决了这项难题,并荣获2025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位于山东大学(威海)的威海市卫星导航与遥感重点实验室,这辆“身怀绝技”的测试小车藏着破解“城市导航难题”的秘密。它搭载的北斗/GNSS接收机、惯性导航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与超宽带设备,就像给车辆装上了“眼睛”和“耳朵”,能在高楼林立、信号复杂的环境里,精准捕捉车辆位置。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卫星导航与遥感团队研究员聂文锋说,原来比如说高德地图上,只能看到它在哪,是在左边的道还是右边的道上,现在精度更高一点的,有三个车道的话,就能分辨出到底是在左边的第一个车道,第二个车道还是第三个车道。
城市里的导航难,难在信号“受阻”。高楼遮挡、林荫树木干扰,甚至太阳活动引发的地磁暴,都会让北斗或GNSS卫星信号变弱、失真。为解决这些问题,山东大学团队用了3年多时间,通过分析不同干扰对信号的影响,建立抗干扰模型,并研发出了“多传感器协同”技术。通过这项技术,能够智能判断车辆所处环境,动态调整对不同传感器的信任权重。当车辆从开阔地带驶入卫星信号受限区域时,系统会自动降低对卫星信号的依赖,同时增强惯性导航、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权重,实现不同导航模式间的无缝切换。
聂文锋还说,惯性传感器,就可以把这个位置,即使是在GNSS卫星信号没有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位置递推过去,在短时间内可以维持住精度,像在隧道里面,也接收不到北斗的信号,但是同样可以定位,是因为惯性的传感器。
眼下,这项技术已在国内某头部新能源品牌新款车型上量产,直接解决了“地下找不着北”“高楼间定位飘移”等痛点。随着这项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车载导航系统将正式迈入"全场景精准时代"。不仅如此,其所实现的高可靠、高精度定位能力,还将成为深空探测、海洋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除了陆地导航,科研团队还在攻关水下导航定位技术,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支撑。(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鞠程芳 孙全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