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威海乡村,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处处可见丰收的景象。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一场以“合村聚力”为主题的实践正在临港区草庙子镇金井村稳步推进。
从西黄山、北黄山、南黄山、小七夼四个村完成建制调整成立金井村,到土地资源实现统一规划;从破解村庄规模小、资源分散等发展难题,到推动“合村聚力”步入深化实施新阶段……通过打破村庄界限、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土地资源、完善治理机制,草庙子镇用实践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暮野星河金井·飞盘露营基地。

暮野星河金井·飞盘露营基地。
攥指成拳,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
走进金井村,连片的果蔬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整齐的支架上挂满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这正是金井村推进“合村聚力”,实现产业振兴的缩影。
“我们整合四个村的土地资源,引进20多个果蔬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亩均收益不断提升。”金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杰介绍,“我们依托北黄山村多年积累的水果种植经验,重点扩大了优质苹果、网纹瓜等特色水果的种植规模。今后将继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稳定的收入。”

金井村的大棚网纹瓜即将成熟上市。

金井村的大棚网纹瓜即将成熟上市。
这一发展思路的转变,源于金井村“两委”对以往分散经营困境的清醒认知。以前因缺乏统一规划,村产业规模偏小,种植的果蔬品质参差不齐,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为破解发展困境,草庙子镇打破就村抓村的固有思维,立足西黄山、北黄山、南黄山、小七夼四个自然村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相近的特点,于今年3月完成建制调整,成立金井村。通过组织重构、产业融合、治理协同,创新推行“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队伍联建、渠道联营、品牌联创”的五联机制,实现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我们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共建销售渠道,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提升了产品竞争力。”王杰说。
在产业布局上,金井村根据各自然村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功能区,设置粮食包装加工、文化旅游、大棚经济、采摘、农家乐等项目,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在金井村蓝莓大棚里,村民对作物进行日常管护。

在金井村蓝莓大棚里,村民对作物进行日常管护。
串珠成链,勾勒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一到周末,“暮野星河金井·飞盘露营基地”就热闹非凡。大人们在草坪上团建互动,孩子们则在萌宠乐园喂养宠物或在农田里学习种植农作物。另一边,农家土灶屋里炊烟袅袅,游客们可以烧火、做饭、炒菜,体验农家生活……
如今,用生态美景提升旅游热度,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草庙子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金井村的发展变化,始于一条新建的步道。这条步道将金井寺、河道和周边村落连接起来,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村庄合并以来,草庙子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通过组建专业运营团队进行整村规划和资源整合,着力将金井黄山片区打造成为集休闲采摘、潮玩露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运营团队对原本分散的农文旅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依托“金井黄山·美丽桃源”这一文旅品牌,串联起沿线田园风光和农耕体验点,并推出多种主题研学活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此过程中,“暮野星河”露营地成为品牌落地的重要项目之一,其整合周边村庄土地,推出飞盘、滑草、山野卡丁车等近10类体验项目。开业一年来,吸引游客两万余人,迅速成为区域网红打卡地,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进行金井黄山样板片区规划设计时,我们为片区内四个村定制个性化改造方案,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优化提升。”运营团队负责人介绍,其中,西黄山村着重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博士街”,北黄山村通过增加农产品销售元素,发展农家乐,服务来往游客。
不断增长的人气,对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挑战,草庙子镇以“一统领三赋能”联建模式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进山步道不断延伸,联村路拓宽工程相继完工,文化景观焕然一新。通过盘活闲置民房40栋,新建修复农业大棚18座,多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截至目前,金井黄山片区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2万人次。
未来,草庙子镇将规划建设集住宿、餐饮、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服务中心,进一步吸引优质项目进驻,拓展业态丰富度,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随着发展活力的持续释放,游客不仅来了,更愿意慢下来、深体验,真正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与温度。
合村并心,推动人居环境“焕新提质”
“过去村里冷冷清清。今年回来一看,路宽了,灯亮了,环境美了,游客多了,家门口就能挣钱,感觉整个村子都‘活’过来了!”金井村不少年轻村民看到家乡的变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公共服务是支撑。草庙子镇以公共空间整治和垃圾治理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让村庄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
王杰道出村里环境蝶变的秘诀:“我们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彻底清理历史积存垃圾,拆除私搭乱建,并建立起‘党员带头、村民共管、网格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垃圾随手清、不落地。”

金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杰(右)和同事一起查看村庄环境整治情况。

金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杰(右)和同事一起查看村庄环境整治情况。
“美颜”效果如何持久?长效监管机制是关键。金井村设立多处公益岗常态化保洁,重点地段24小时监控,环境监督员每日巡查,确保问题及时发现、迅速整改。同时,草庙子镇在全域推广“垃圾分类制”,引导村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公共服务的提升不止于环境。草庙子镇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户覆盖。如今,金井村内街巷路全部硬化,主干道亮化全覆盖,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昔日“脏乱差”悄然变身“洁净美”。

金井村进山步道不断延伸,联村路拓宽工程相继完工,文化景观焕然一新。

金井村进山步道不断延伸,联村路拓宽工程相继完工,文化景观焕然一新。
眼前的变化,村民感受最为深切。过去,不少村民在公共区域私搭乱建,影响美观。如今,通过统一规划整治,村庄变得干净整洁。对于部分村民在房前种植的葡萄等经济作物,村委采取“先硬化、后移栽”的方式:先对公共区域进行统一硬化,待作物进入休眠期后,由村民自行移栽,再进行最终硬化。这一做法既提升了环境,又保住了群众的“果实”,获得广泛支持。
什么是新生活?村民董成芳笑着说:“现在门口清爽多了,晚上散步不怕磕碰,孩子玩耍也安全。闲了还能去活动中心跳跳舞、下下棋,日子越过越美!”
环境改善吸引游客,公共服务留住人才。草庙子镇通过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仅擦亮了乡村底色,更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截至目前,金井村已吸纳本村及周边50余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沃野可望、乡愁可寄、活力可感、未来可期。金井村,正变成令人向往的热土。(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刘义岚/文 刘志鹏/图 通讯员 邢瑜娉)
签审: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