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威海:“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2025-11-07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Hi威海客户端讯 在新威附路吉呈轩非遗实践基地,“‘遗’脉相承 威海非遗点亮计划”项目正在开展,不少市民、游客在省级非遗“传统锔艺”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的带领下,体验铜版画、皮影曲艺表演、锔艺制作等,触摸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登区博物馆内,“梦醒·天福山”特色非遗研学体验项目中,孩子们解锁铜拓、活字印刷术、脸谱绘制等非遗体验活动;乳山市黄山路学校里,学生们在传承人李志英的带领下,练习年画创作技艺……这样生动的非遗体验场景,已成为在威海随时可能遇见的日常。
  威海市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项目、“庠序新声·红韵长存”乡土文化传承项目、“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等10个项目扎实落地,百余场非遗主题活动走进城市社区、乡村、学校和各类文化空间。深厚的非遗技艺,正带着亲和力、活力,融入市民与游客的生活,为城市注入着鲜活的文化底气。
  创新展示方式 非遗可触可感
  非遗是活的文明,如何让传统技艺重焕生机,真正与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连接?随着今年10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的开展,我市持续探索“非遗+”的有趣“打开方式”,创新展示方式,精心选取活动场景、反复打磨设计体验环节,让非遗走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来到大家触手可及的地方。

  在文登区,“梦醒·天福山”特色非遗研学体验项目把红色文化和非遗技艺巧妙结合,孩子们在深入了解天福山革命历史后,亲手体验铜拓、活字印刷等技艺,历史在指尖变得可触可感。在项目负责人丛娜娜看来,非遗不是摆在柜里的老物件,而要被攥在手里、记在心里,为此,他们以天福山及威海千里海疆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依托非遗馆、非遗工坊及景区资源,打造了“梦醒·天福山”特色非遗研学体验路线,开发3套非遗体验课程包,组织开展十余场“非遗+红色文化”融合的主题活动,让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神。“这样的活动比课本里的故事鲜活多了!”家长刘元敏在陪伴孩子进行拓印体验后这样点赞活动的形式新颖。
  这样的创新展示,在各个非遗项目中比比皆是。
  “‘遗’脉相承 威海非遗点亮计划”项目把铜版画体验与威海地标建筑、风景图案相结合,让市民和游客亲手制作“威海记忆”城市伴手礼。“廖夫人非遗手绘及手工技艺项目”把非遗、服饰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艺术活动,非遗手绘、香包制作等体验活动人气十足。
  “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不仅精心安排了盛家火烧制作技艺体验和拓印体验,还巧妙设计剧本杀体验,让古老的村庄历史变成了可听、可感、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非遗游”吸引力大增,越来越多人走进村里研学、旅游。
  “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项目,把胶东花饽饽非遗体验、果园采摘与历史讲解串联成线,让游客在玩中带走“文化记忆”。
  群众广泛参与 激发传承活力
  非遗的魅力源于历史悠久,但它的生命力则取决于传承与创新。随着公益创投项目的实施,走到群众身边的活动,让大家爱上了非遗,也成为传承队伍中的新力量。
  “绘意传情——非遗年画赋新传承体验项目”实施以来,年画课堂走进了社区、学校。通过“理论授课+现场绘制”的形式,许多居民爱上了年画,甚至“升级”为传承者、传播者。“我们有好几位学员已经‘出徒’,成了公益传承人,他们走进社区,给更多人讲年画、教技艺。”项目负责人、乳山市李志英书画工作室负责人李志英说。

  让非遗融入现代日常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承。李志英和团队深度挖掘年画元素,开发出冰箱贴、钥匙扣、十二生肖帽子以及掐丝珐琅、非遗团扇等一系列年画主题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变身实用时尚的单品,走进人们生活,目前在景区和线上都卖得不错。
  不止年画,“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项目,让盘扣工艺在传承创新中衍生出盘扣书签、胸针、发簪、吊坠等“新模样”,成为威海旅游伴手礼的新亮点。市服饰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响介绍,他们将开展动漫IP盘扣、中式服饰配件、盘扣手作体验等近20场活动,孵化1支“社区盘扣达人”团队,培育一个以“威海盘扣”为核心的城市文创IP,培育集传统技艺、时尚设计、城市符号于一体的文化品牌。
  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还能与产业挂钩。“庠序新声,红韵长存”乡土文化传承活动项目之非遗麦秆画体验活动中,村民们沉浸式感受“指尖”上的金色浪漫。项目负责人李智超介绍,他们将在活动中挖掘“巧手”,组织开展匠人工坊活动,带领村民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熟练掌握文创作品的制作方法,培养一支匠人工坊队伍,让村民学习新技能,在“家门口”就能灵活就业,形成一条文创产品加工生产产业链。当非遗与文创、与产业链融合,这样的传承,便有了最扎实的根基和最持久的力量。
  在荣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里,“拾遗记手工学堂·非遗手工培训”活动现场,众多社区居民零距离体验漆扇、绳编等非遗项目。当漆扇出水扇面上“绽放”出惊艳图案,一根普通的绳子被编结成精巧的作品,每位参与者的脸上都写满了成就与感动。传承,就在这广泛的参与和每一次的心动中悄然实现。“我们将继续依托非遗馆、非遗工坊等空间开展非遗集市、非遗表演等活动,将非遗体验融入旅游线路、景区景点。”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非遗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非遗技艺变身为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当非遗传承从少数人的坚守变成多数人的热爱——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智慧的瑰宝,不仅能“活下来”,更能“火起来”,为城市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王文欣 通讯员 刘译文 王彦力/文 资料图)
  签审:张军涛
  复审:宋志红
  编辑: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