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95后”新农人“慧”种田

2025-10-06 编辑: 史秀英

        初秋正午,阳光依然灼人。文登区千千家庭农场的广袤玉米地里,收割机隆隆作响,一排排玉米应声倒下。26岁的于千千戴着防晒帽,穿行在田间地头,一边查看作物成熟情况,一边安排接下来的农事。

        查看长势、调度农机、安排采收……这位1999年出生的“新农人”,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与年龄不符的老练。三年前,大学毕业的于千千本可选择站在三尺讲台,却毅然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帮助父亲一同管理农场。

        “说实话,一开始也不是特别愿意,知道干农业很苦,也担心别人的眼光。”回忆起最初的适应期,于千千坦言不易,也有一些抗拒,“但看着父亲年近六十还在操劳,我觉得,我年轻回来是应该的。”正是这份对土地与家人的责任感,让她选择与父亲共同经营这片农场。

        决心付诸行动,于千千便沉下心来从头学起。如今,俯身田间,她轻捻一穗玉米便能判断其成熟度:“现在秆和苞叶还带绿,水分没到位。得等完全变黄,才是收割的最佳时机。”从辨认作物状态到掌握农时,这些老练的技能,都源于三年来扎根泥土的潜心学习。

        在传承父辈种田经验的同时,于千千更善于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在一次“头雁”培训中,她接触到滴灌带技术,立即意识到这在农场中的实用价值。“我说服父亲先试用200亩,结果一亩地小麦能增收100斤。”她现场算起效益账,“一斤麦子一块钱,五千多亩地,就是一笔可观的增收。”这笔明白账,既算活了效益,也算服了父辈。

        除了滴灌带技术,她还引进了无人机飞防。“过去长辈们要背着药壶一步步打药,现在只需操作无人机,效率天壤之别。”对于农场发展,于千千坚定认为拥抱新技术、升级新设备是必由之路。

        尽管带来了创新理念,于千千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学习姿态。“现在主要还是父亲掌舵,我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她说,这三年从父亲那里学习到的,不仅是管理经验,更是“种好地,打好粮,为国家生产作保障”的朴素信念。而这句家训,也是她扎根田野的不变初心。

        秋收过后,这片土地将播种来年的希望——冬小麦。但对于于千千的农业梦而言,这仅仅是起点。“我们已经成立了花饽饽厂,开始做月饼、花饽饽等食品。”于千千告诉记者,下一步,她还计划建设面粉厂和粮油坊,把地里的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都变成餐桌美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土地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守护,农业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于千千满怀信心地说。(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殷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