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让法治种子在精致城市深植生根

2025-10-23 编辑: 郝暖

        中小学课程体系设置“法治课堂”;剪纸纹样里,藏着《民法典》条文;手机屏幕连着“AI律师”……“八五”普法以来,我市以“精准化供给、创新型传播、立体化宣传”为核心路径,将法律知识从“纸上条文”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生活实践,推动公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注入了浓厚的法治底蕴。

        精准滴灌——聚焦关键群体,激活法治认同“关键点”

        “9月的一个下午,张小伍同学离奇失踪,我们在教室里发现了一些小张遗留的物品……”这不是悬疑剧拍摄现场,而是高区法院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法治剧本推理”课堂。

        “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法治知识转化为‘剧本杀’的推理线索,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抽丝剥茧,既沉浸式体验被欺凌者的困境,也能直观理解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高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这种把反校园欺凌、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融入“法治剧本推理”的方式,目前已覆盖全市32所中小学,参与学生超2万人次。

        我市系统推进“尊法赋能”“学法致远”“守法护航”“用法安居”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四大行动,根据受众群体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差异,量身定制普法“套餐”,激活法治认同“关键点”,推动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提升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紧盯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出台《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扎实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头雁效应”。

        ——聚焦青少年“关键时期”,组建280余人的法治副校长人员库,为全市中小学全部配备法治副校长,年均开展法治讲座、普法活动400余次。创新开展“书·法”活动、“青少年法治训练营”等互动式普法,极大提升了青少年的法治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瞄准企业经营管理者“关键对象”,打造“AI+法律服务”新场景。在“法治威海”公众号平台接入AI律师DeepSeek大模型,绘制法治服务地图,提供24小时不间断法律咨询。同时,开展“法进百企”“千名律师进企业”等系列公益服务,为1645家企业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引导企业合规经营。

        ——面向村(居)民“关键群体”,开展“普法入新、法治暖新”新就业群体专项服务,面对面提供法律支持。在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宪法、民法典、防范非法集资、反诈、禁毒等系列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厉行法治、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

        立体传播——创新方式载体,拓展法治浸润“覆盖面”

        “十万文字千条规,百姓权益有保障。”“竹板一打哗啦啦,民法典里有说法。”……自民法典施行以来,环翠区竹岛街道翠竹社区“乐哈哈”诗友会的成员们,围绕民法典的法律条文,已编写普法诗歌百余篇。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翻着诗本里新创作的首首小诗,“乐哈哈”诗友会组织者张振山说,把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够让更多人学习理解民法典。

        而这也是我市创新普法形式,让法治宣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缩影。

        新时代的普法工作,需要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近年来,针对传统普法形式单一、精准度不足等问题,我市在分层分众推进普法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法治文艺创作,推动普法工作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截至目前,我市连续四年举办“法治文化节”。全市167个法治文艺团体年均惠民演出1.3万余场。草根组织活跃一线,创作出《小“威”说民法典》等一大批接地气、有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其中33部获省级各类奖项。《漫说民法典》系列漫画被“学习强国”采用193篇。“互联网+法治宣传”同步推进,网络直播、AI律师、《百姓法治宝典》口袋书及App等成为群众学法用法“掌中宝”。

        聚焦普法类文艺作品创作创新,我市还充分挖掘辖区非遗资源,探索构建“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发展体系,培育孵化12个创新项目,让锡镶、剪纸、面塑、钩织等“老手艺”成为普法“新载体”,让非遗更“火”、普法更“活”。同时,探索将法治元素融入群众生活场景,持续拓展法治浸润“覆盖面”。

        目前,我市已拥有国家级示范基地1处、省级34处、市级20处,法治文化阵地总数超5000处,实现市县宪法主题公园和“法治融屏”全覆盖。荣成市打造全国首个核安全主题公园,将法律知识融入景观设计,成为群众休闲学法的“网红地标”;红色胶东纪念馆设立法治专区,累计接待参观者超300万人次,让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在传承中相互赋能。

        眼下,通过一系列具体而有效的举措,我市不仅让法治种子深植生根,更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威海、法治威海筑牢坚实根基。

        (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文思 通讯员 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