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权威发布 | 威海发布“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25-10-24 编辑: 郝暖

       威海新闻网讯 10月2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市机构改革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永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玉杰,市教育局财务审计科科长苗翰良介绍威海市“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大力支持下,市教育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特别是全国、全省及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后,全市教育系统深受鼓舞、干劲倍增,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十四五”期间,威海市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育人方式转变、办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优化、保障机制完善等各环节改革多点带动,系统推进,着力打好“组合拳”,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标准规范”到“特色多元”的跨越发展,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十四五”期间,始终坚守根本任务,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格局更加健全。一是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坚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每年开展“同城大课堂”思政课活动、宣讲20余次。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思政课教学比赛,成功打造出一批思政“金课”,并多次入选“学习强国”。二是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化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8所学校获评国家和省级德育优秀案例。全面加强科学教育,环翠区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4所学校获评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持续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水平,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全域实施课间15分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逐步成为现实,103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师合唱团蝉联6年省赛冠军,荣成市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三是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积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心理健康五大场域,印发《威海市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动全员参与、全方位推动、全要素协同,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十四五”期间,始终聚焦公平普惠,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更加优质。一是幼有优育实现新跨越。近五年新建和投入使用普惠性幼儿园52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3万个。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超过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69.97%,均居全省前列。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高区、经区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二是优质均衡发展进入新阶段。坚持城乡办学条件统一标准,数字平台统一覆盖,师资力量统一调配,近五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38个,新增学位2.4万个,13个乡镇入选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2024年,所辖7个区市、开发区全部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全域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级市,义务教育实现高位优质均衡。三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更加多元。提高普通高中录取率至60%,威海第二实验高级中学投入使用,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深化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改革,争创6所省级特色高中、10个省级学科基地,获评率和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计划,实施“课程贯通、师资贯通、路径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建立校地联合育人机制,邀请50余所高校针对强基计划、综评招生和高中选科等进行专业指导。四是教育评价体系更具特色。在学校综合督导评价方面,探索实施“综合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学校三评”模式;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全面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在职普融通改革方面,在文登师范学校增设普通高中班,扩大威海艺术学校普通高中班招生规模,建立专门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实现2所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融合办学。
  “十四五”期间,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力量更加显著。一是技能人才培养迈出坚实步伐。推动职业教育建立贯通培养体系,开设“3+4”“三二连读”、五年长学制专业55个,实现中等职业学校1/3以上的专业与高职、本科相衔接,先后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金奖3项,国赛、省赛各类奖项154项。二是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依托山大、哈工大等驻威和市属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和十强优势产业链,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19个,打造技术服务平台36个,推动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融合发展,成功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三是职教办学质量实现整体跃升。1所高职院校连续两轮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行列,5所高职院校入选省级“双高计划”建设行列。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实现100%达标。威海市、文登区、荣成市入选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县。
  “十四五”期间,始终关注民生热点,教育服务民生福祉作用更加突出。一是“双减”改革持续走深走实。着力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校外培训负担问题,全面普及校内课后服务,上线5470个课程资源供学生、家长选择,相关经验获教育部推广。“威海名师辅导讲堂”已连续开办130期,遴选450余名优秀教师推出优质视频课程供全市师生免费使用。创新实施校际均衡专项招生计划,缓解家长、学生中考焦虑。二是“阳光招生行动”全面覆盖。聚焦中小学、幼儿园“择校(园)热”“报名难”等问题,搭建威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服务平台系统,打通教育、公安、民政等9个部门数据壁垒,将居民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个体工商户登记、婚姻登记等10项数据信息接入平台,优化升级房产人脸识别等功能,全面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一网通办”,保障招生全程公开透明。三是学生餐质量大幅提升。聚焦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和质量问题,首创242道学生餐标准食谱,标准化界定成品重量、主料和辅料重量等,建立全市统一管理的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材料供应“品牌库”,确保“同道菜、同口味、同质量”。获评全省学校食堂信息化管理试点,建成全省首个食堂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食材溯源“一键可查”、加工过程“实时监控”、营养分析“智能预警”。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各项成果,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好“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把既定发展战略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紧密结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关链接
 
  ●机构编制资源对于稳定优化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五年来,面对教育领域多维度发展变化,我市在机构编制资源保障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近年来,威海市委编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优编强教”系列改革,通过机构职能优化、编制资源盘活、人才引育创新,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一是着力优化机构职能体系。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市县全部设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谋划教育领域重大决策、协调推进重大事项,确保党的教育方针一贯到底、落地见效。聚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针对群众普遍关切的教学研究、招生考试、综合实践等重点工作,系统优化相关事业单位设置,强化专业工作力量配备。结合教育发展规划,统筹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为全市132所公办幼儿园增加托育服务职责,进一步盘活用好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先后完善5个院校40余个管理、教学、教辅机构设置,助力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二是着力优化编制资源供给。在严控全市编制总量的刚性约束下,深化内部统筹挖潜,明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8000余名,实行单列管理、专项使用,确保编制资源向教育教学一线集中。建立健全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学生数规模变化等实际,先后跨区域、跨层级调剂编制约1400名,各区市、开发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三是着力优化人才保障机制。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用编计划管理,实行“专编保障、精准投放”,近五年全市累计下达中小学用编计划2400余名,重点用于补充紧缺学科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乡村一线教师等,推动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统筹编制400名,建立市级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充分发挥编制聚才“磁吸”效应,积极引进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校优秀毕业生等,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供“硬核”智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教育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机构编制资源保障,为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机构编制工作,为我们多提宝贵意见。
 
  ●面对学龄人口波动和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新期待,威海市进行了哪些系统性改革?这些改革又是如何协同发力,最终转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际成效?
 
  “十四五”期间,威海市始终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一是以机制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面对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人口“排浪式滚动、次第达峰”的新趋势,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与响应机制,实现人口变化趋势实时感知、学位供需精准匹配。近五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38个,新增学位2.4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100%标准班额。同时,以集团化办学为牵引,创新实施“同学段学区制、跨学段协作制、学校联盟”等多元模式,将结对成效与学校整体考核挂钩,推动管理、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城乡学校、优质与薄弱学校结对覆盖率达100%,有效扩大我市教育资源覆盖面。二是以系统改革驱动教育内涵提升。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教学指导新机制,以课题引领课堂变革,推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本土化,省级教学成果获奖率连续两届居全省第一。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积极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九大学科162类指标逐一进行监测分析,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引导学校立足自身定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德育模式等方面塑造特色,累计创建国家级特色学校163所,形成“一校一品”高质量发展生态。三是以小切口改革解决群众关注的痛点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中考划片招生全覆盖,探索“一区一案”改革路径,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创新实施中心城区校际均衡专项计划,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校,并向乡镇和薄弱初中倾斜,积极回应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期待。先后实施心理健康、研学实践、作业减负、假期托管等十项关键领域改革,全域落实“15分钟大课间”、长短弹性课时等举措,系统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十四五”时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市在教育经费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效,能否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说明?
 
  “十四五”时期,我市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严格遵循“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466.87亿元,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经费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三大亮点上:一是投入规模持续扩大。通过压减非刚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教育投入逐年稳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从2021年的85.3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1.45亿元,增幅达7.1%,连续五年保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累计安排18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发展注入动力。二是支出结构精准优化。经费投入始终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在资源供给上,投入56亿元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近五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项目38个,新增学位2.4万个;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设立每年20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通过“名师工作室”“跟岗研修”等模式培育骨干师资,同时建立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在教育公平上,落实各学段生均经费标准,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至小学每生每年910元、初中每生每年1110元,特殊教育学校10倍标准。三是资助体系精准全面。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资助体系,“十四五”期间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2万人次,发放资助金2.06亿元。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进一步提高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从3300元提高至3700元,2025年春季学期起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从2000元提高至2300元,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目标。(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