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看南海:新园区 新城区 新景区
万亩松林留住天然氧吧
在南海新区的万亩松林里,活跃着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常年与松林为伴的徒步护林队。守护万亩松林40载的58岁的王芦桥,就是这支队伍中最年长、从业时间最长的队员。“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继续看护松林。”这是王芦桥对松林的承诺。
22日清晨,王芦桥吃过早饭后,就骑上摩托车直奔海边松林带。“最近降雪少,松林里很容易发生火情,我得赶早去清理一下树下的杂草。”王芦桥边说边扛着铁锨,向松林深处走去。
园林工人正在畅海北路路边绿化带内栽植黑松。本报记者 王文文 摄
“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区是1000多亩,我这片林子东西长10里地,每天三顿饭后都得来走一遍,基本上要走30里地。”王芦桥说,常年穿梭于松林,除了鞋底被磨破以外,交错的树枝难免会刮破布鞋,因此他每年基本要穿坏5双鞋。“年轻时谁不爱美,穿上皮鞋多排场,但是天天要在松林里转悠,皮鞋更娇贵,遇到小刮小擦就破了相,因此皮鞋只能在过年休假时穿个一两天。”
路在脚下,情留心间,一年365天,日复一日。在这机械式的重复工作中,王芦桥寻找着护林乐趣。“万亩松林就是天然氧吧,很多城里人特意到松林里呼吸新鲜空气,他们都羡慕我天天享受这样的空气呢。”在王芦桥看来,这是护林工作给予他的馈赠。
这片万亩松林,栽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6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有林貌。松林里面空气清新,松香浓郁,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大中城市数十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是养生、休闲、度假的佳地。松林里修建了一条松林艺术长廊,每到春夏季节,周边居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常到松林走一走,轻松活到九十九”,已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俗语。
夜路亮起来 能源省下来
傍晚的南海新区,在太阳的余晖下分外温柔。暮色渐深时,3000多盏太阳能路灯就开始妆点夜晚的南海新区。在让夜路亮起来的同时,也把能源省下来,太阳能路灯的鲜明优点与南海新区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
“不受供电影响,不用开沟埋线,不消耗常规电能,只要阳光充足就可以就地发电照明。”南海新区建设局市政工程负责人赵明说,这3000多盏路灯主要分布在南海新区的主干道上,基本上50米就有一个,冬季的照明时间是8小时,完全能够照亮南海新区的每一条主干路。
太阳能路灯既节能又美观。 本报记者 夏志忠 摄
2010年,随着南海新区道路的畅通,赵明也开始张罗起路灯的事。是选择普通路灯还是太阳能路灯,成为当时的一个争论焦点。当时不少人都赞成比较熟悉的普通路灯,而反对刚刚问世的太阳能路灯,但是赵明却极力推荐太阳能路灯。
赵明说,他之前曾经负责过一个镇驻地90盏路灯的建设,普通路灯首先要铺设电缆,这就要进行电缆沟的开挖、铺设暗管、管内穿线、回填等大量基础工程。然后再进行长时间的安装调试,若任何一条线有问题,就要大面积返工。而且因地势和线路要求复杂、人工和辅助材料成本高昂,安装一盏普通路灯要比安装一盏太阳能灯多花近2000元。
“太阳能灯安装简便,不用铺设复杂的线路,只要做一个水泥基座,然后用不锈钢螺丝固定就可。”赵明说,其实最后大家选择太阳能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态南海从新区建设一开始就已经定位,所以一切基础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也都以生态优先为前提。
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南海新区在基础设施中还有不少亮点。8辆新型环保节能公交车、20辆天然气动力出租车等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也为生态南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