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建:反贪利剑
于海建,从事检察工作16年,干反贪13年。13年中,他有过与犯罪分子搏斗的惊险,有过从如山的账目中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有过跋涉千里取证的艰辛……他不畏艰苦、勇挑重担、始终如一,凭借着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先后参与办案130余起,主办40起,协助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侦查骨干和业务能手。
公正司法的“铁面包公”
2014年酷暑,在办理报账员王某私自截留低保户低保金的案件中,王某截留低保金10万余元,其自称在案发前,已将低保金满额返还低保户及其亲属。但在办案中,出现了王某供述与低保户的言辞不一致的情况,王某哭诉:“你可以去查,真的都返还了,真要冤枉我,我也认了。”为了这句话,于海建反复走访全村30多家低保户,去银行查证,不断核实王某供述的准确性,他不辞辛苦地反复核实、取证,历时半个月,终于还原了事情真相,还了王某一个公道,维护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彰显人性的“温情办案”
人们常说法律无情人有情,司法工作者都有一种情怀,那就是“法之所治、法之所止”。依法惩治腐败是职责所在,但是坚持人性执法、温情办案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6年,在办理一起贪污案件时,于海建在审讯中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女儿要参加高考,一旦逮捕,会对女儿的心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知悉这一情况后,他立即将情况向领导反映,经过院领导的研究决定,最终为犯罪嫌疑人办了取保候审的手续。犯罪嫌疑人感激不尽,之后积极配合取证,大大提高了案件的办理效率。
办案中,侦查人员既要想方设法审讯突破,又要注意当事人的安全,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2011年,在查处青岛一起受贿案中,犯罪嫌疑人各种不配合审讯,并突发疾病入院治疗。治疗中犯罪嫌疑人拒绝饮食,三天滴水未进,办案人员束手无策。晚上8点多,于海建匆匆离开,一会儿回到医院,打开热腾腾的饭盒,对犯罪嫌疑人说:“这是我和媳妇一起炖了一个多小时的鸡汤,趁热喝了吧,没必要糟蹋坏身体。”这时,犯罪嫌疑人终于打开心理防线,眼角挂着眼泪,喝完了鸡汤。出院后,他积极配合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
廉洁自律的“清白人生”
反贪干警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们战斗在反腐的第一线,经常会成为各类人员拉拢的对象,为了探听侦查行动和调查的案件,涉案人员及其亲属总是动用各种关系,运用各种手段设法拉拢、腐蚀反贪干警。面对人际关系的干扰、金钱财富的诱惑,于海建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树立起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坚定政治信念。
2013年,在查办王某受贿案时,王某供述不断反复,许多细节与行贿方有出入,案情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于海建晚上回家辗转反复,无法入眠,忽然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原来是王某的家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他的电话号码,说想约他见面谈谈王某的案情。“不用了,有情况可以去单位反映。”于海建立即挂断了电话。之后,当他赴犯罪嫌疑人家中送逮捕通知书时,王某家属趁他不注意向他的包内塞了一个纸包。于海建立即拒绝,严厉地说:“再这样我要向领导汇报了,这样还会加重王某的刑罚”。
13年来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但都被他拒之于千里之外,古语讲“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深知,检察官只有做到自身清廉,才有资格去查处,去监督。
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
侦查工作永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犯罪嫌疑人在面对侦查人员时,总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对抗调查,试图逃避法律的打击。侦查人员一旦接手案件,审讯经常就要不分白天黑夜,正常的生物钟完全颠倒。
于海建有两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未满1岁。当别人的丈夫陪着媳妇到医院做产检时,他却在加班审讯犯罪嫌疑人;当别的父亲陪着孩子到医院打预防针时,他却在外地出差取证,甚至孩子生病,也是妻子一个人抱着孩子赶赴医院……为了工作,于海建常常忍受着超人的负荷,忍受着家人的埋怨,可他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遇到什么,总是默默承受、无私奉献,成为构筑着文登检察院反贪队伍强大战斗力的一块坚定的基石。
![]() |
